探析审美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探析审美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ID:31441254

大小:103.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10

探析审美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_第1页
探析审美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_第2页
探析审美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_第3页
探析审美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_第4页
资源描述:

《探析审美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探析审美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摘要】审美教育是新课程改革中体现语文课程人文性特点的重要内容,同时初中语文也是实施美育的重要平台。因此,新时期语文课程实施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和发掘语文课程中的审美因素,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和审美期待,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力,进而促进学生形成良好个性和实现全面发展。  【关键词】初中语文;渗透;审美教育;审美意识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

2、美和谐发展”。初中生正处于人生观、审美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他们进行审美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审美观,显得十分重要。因此,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课程,初中语文教学理应担任起培养学生审美教育的重要任务。那么,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渗透审美教育呢?  一、让学生感受意境美,有效渗透审美教育  初中的很多课文,都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是客观自然美与主观情感美的有机统一,不仅能给人美的感受,而且能激发人热爱生命。在讲授这类文章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步入意境,让学生获得初步的审美感受。如在讲《与朱元思书》时,如开头“风烟

3、俱净,天山共色”就以对句开端,勾勒出山水的形象气势,意境开阔。“缥碧”写出了江水之色;“千丈”写出江水之深;“见底”写出江水之清;“游鱼”4写江水之净。在写动态水时用了“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两个整齐的比喻夸张句来形容水的急,勾勒其急湍猛浪激越的意境美。这样描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显示出富春江水的秀丽之美和壮观之美。写奇山“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作者先通过视觉的角度、运用神奇的想象力,巧妙地把群山的静态美转化为动态美,不仅赋予山以生命活力,而且突出了山的高度。“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

4、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接着写了山峰中的泉水、百鸟、鸣蝉、山猿,从听觉上感受到了一首山林交响曲,使得整个山林变成了美妙的音乐世界,使人心旷神怡。纯净而幽美的山水,使你我变得超然脱俗,飘然若仙,这美景,这意境,足以让我们的心灵得到安宁。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可根据文中的内容绘制出优美的山水图画,再让他们听声情并茂的朗读,以引导学生获得亲临其境之感,使之陶醉在作者着力渲染的“山清水秀”之中。然后,通过教师讲述把同学们引入美好的意境,从而深切地体会到作者寄情山水超凡脱俗的精神。这样反复下去就是一种培养学生健康审美的途径

5、。  二、让学生感悟艺术美,有效渗透审美教育  艺术是神圣的,艺术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学题材是进行艺术美的教育重点。通过想象进一步激发学生感悟艺术美的能力,这对与他们深层次的发现美,欣赏美,表现美是大有益处的。如《陌上桑》写罗敷美貌,就调动了多种艺术手段,有美好景物的渲染,有精美器物的陪衬,有美的服饰的直接描写,有为她美貌倾倒的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的侧面描写,但罗敷的相貌到底什么样子,仍模糊不清,这就要求学生凭借4自己的生活感受,展开丰富的想象,根据自己在生活中所见的美女形象去再创造:罗敷的衣

6、袂飘飘,似闻麝兰之馥郁,笑靥如花,纤腰楚楚,鹅蛋脸,柳叶眉??总之,你可以把罗敷想象得“远惭西子,近愧王嫱”都不为过。在教学中我们要多加想象,从而让学生明白在文学作品中借助相象,可以把内容表达的更生动,意境更为深远的艺术之美。  三、让学生比较鉴赏美,有效渗透审美教育  运用比较是人们在认识、鉴别事物中获得新知的一种方法。在教学中,教师比较得越细,学生就理解得越深。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都是描写雪景的诗词,但意境不同。毛泽东的词描写雄伟壮阔而又妖娆美好的北国雪景,纵论历史上的英雄人物

7、,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心。全词融合了写景、议论和抒情,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意境的大气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每读一遍,便觉得有一股浩然之气,使人眼界开朗,胸襟开阔,感受到了祖国山河的壮丽可爱。而岑参的写景既从大处落笔,又从细处着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4,一夜之间,雪花覆盖了整个大地,特别是千万颗树木上的雪花,好似一夜春风吹开了无数枝的梨花。这里,以春花喻冬雪,以南国暖色比北方寒景,联想奇特美妙,比喻新颖贴切,白

8、雪压冬枝与一朵朵一团团一簇簇梨花压枝欲低的景象神似至极。诗人通过联想把边塞雪景绘成春景,营造出一个情趣盎然、壮美浪漫的意境,从而使诗句成为咏雪的千古绝唱。同时字里行间又透露出不是雪后的奇寒,而是浓郁无边暖暖春意。当更多的是渲染北国的奇寒,愁云惨淡,抒发出了作者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的情怀。这样一比较就知道:毛泽东由雪而评说古今,展示了革命英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