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左传》引《诗》

试论《左传》引《诗》

ID:31446424

大小:107.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1-10

试论《左传》引《诗》_第1页
试论《左传》引《诗》_第2页
试论《左传》引《诗》_第3页
试论《左传》引《诗》_第4页
试论《左传》引《诗》_第5页
资源描述:

《试论《左传》引《诗》》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试论《左传》引《诗》  摘要:在《左传》描述的庞杂的社会政治生活场景中,由于人们的言语行为被根植于意识中的崇礼观念所约束,《诗》成为与人往来时委婉曲辞的一种表达方式。在这样的背景下引《诗》现象成为研究的《左传》一个关注点。宏观来看,从场合、目的以及形式三个方面可以对《左传》引《诗》的特点进行概括。《左传》引《诗》也经历了一个流变的过程。  关键词:《左传》;背景;特征;流变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7-0048-02  美国汉学家本杰明?史华兹在《

2、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中曾提到:过去的历史不可避免地始终是当前的历史。已经消失数千年的时间和历史终究是无法再生的,人们只能从留存的典籍、文物中找出一些蛛丝马迹来证明对历史的猜想,春秋战国时期虽然并不如远古时期那么遥远,但它对后世人来说仍旧是神秘莫测的,人们只能通过文史典籍来尽可能探索那个荡气回肠的英雄时代。在众典籍中,《左传》以编年叙事的方式对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事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记载,让后人有足够的想象空间去最大可能地还原当时的社会生活场景,因而《左传》被后代学者反复研究解读。7  在《左传》中,值得让

3、人注意的一个现象是在其描述的种种政治生活场景中古人对《诗经》的引用。在长达255年之间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生活中,有明确出处的引《诗》记录达289次。《左传》和《诗经》就以这样的方式产生了联系。  一、引《诗》背景  《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多数学者认为创作时代约是战国初期,书中记叙的范围自公元前722年鲁隐公元年始,直至公元前468年鲁哀公二十七年结束,全书记载的史实事件大部分属于春秋时期。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包含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

4、多年间的三百零五篇诗歌,约在春秋后期被编纂成书。时至今日《诗经》绝大多数的作者已经无从考证,孔子删订《诗经》的疑案也让人们对《诗经》辞句是否是最初版本存疑。但《左传》中的引《诗》无疑是春秋时期人们用《诗》最原初的记录。  在周代社会,《诗》作为乐的一种是贵族的必备素养,虽然不学《诗》不至于真的到“无以言”的地步,但这种描述也并不夸张。《左传》中《诗经》辞句伴着先秦贵族慷慨陈词的“诗云”、“诗曰”随口吟出,交谈双方并不特意说明诗句的出处。东周平王东迁之后,“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时代一去不返,但即便是在这

5、样礼崩乐坏、征伐不断的时代,《诗》教在诸侯之间还是相当普遍。此时,《诗》对于诸国贵族而言已经开始逐渐剥落以往礼仪的外衣,成为一种外交过程中的语言工具。那些帝王、公卿或是士庶,在诸国群聚的各类朝会、结盟、聘问上各显其能,直面大国强势他们敢于发表豪言壮语以壮国威、旁观小国式微,他们也愿意伸张正义以正国风、遍观诸侯异心他们更会据理力争以卫国利,他们的姿态在旁人看来也许咄咄逼人,但他们的言辞绝对自有其气度风范。可以说,“诗以言”7是一种具有时代特色的沟通方式。  而《诗》之所以被时人作为一种语言工具来使用的价

6、值在于长久以来诗教的施行所沉淀下来的精神内涵。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上的国家,由于长期受到诗乐舞三位一体的文化熏陶,使得在诸侯混战现象一开始出现时并没有像战国后期时唯利弃义、同姓相伐那样惨烈严酷。各国在获取更多利益的同时也尽可能地维护长久以来根植于他们精神中的礼法观念。《诗》作为一种得到共同认可的语言工具于是被频频使用,诸侯盟会朝宴,《诗》义委婉曲辞而又具有说服力,成为人们在尚德重礼外衣下维护国家利益的表意方式之一。  二、引《诗》特征  《左传》中引用《诗》的地方虽然相对较多,一眼望去似乎是杂乱无章,但从

7、其引用的场合、目的和形式来看,引《诗》还是具有一定的特点。从宏观来看,《左传》引《诗》多出现在国与国之间的交流过程中,引《诗》是一种委婉表达说话者真实目的的代言方式。7  从引《诗》的场合来说,主要分为宴飨、盟会。在宴飨过程中贵族引《诗》均是以诗言来委婉发言,或是出于崇礼之义赞美对方,比如襄公二十七年楚国?e罢出使晋国参加盟会,?e罢赋《既醉》感谢晋平公的款待;或是来往唱和宾主尽欢,比如昭公二年晋国韩宣子到卫国聘问,北宫文子赋《淇澳》赞美宣子有君子之姿,宣子也赋《木瓜》感谢卫国,表明会厚报卫国;又或是

8、借诗代言暗中示意,比如文公十三年郑穆公与鲁文公行宴,郑大夫子家赋《鸿雁》,暗请鲁国相助使郑国和晋国和好,鲁大夫文子赋《四月》,暗示其为难之处,子家又赋《载驰》再请,文子赋《采薇》表示同意郑国之请。其他种种不一而足。  而在盟会过程中引《诗》则更加庄重正式。襄公二十六年齐景公和郑简公到晋国会盟,晋平公设享礼招待并赋《假乐》以示欢迎之意,作为相礼者,齐国景子赋《蓼萧》对晋国表示感谢和祝颂并强调与晋国的深厚友情,郑国子展则赋《缁衣》向盟国表示效忠追随之意,其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