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空白艺术的运用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空白艺术的运用

ID:31450967

大小:104.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1-10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空白艺术的运用_第1页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空白艺术的运用_第2页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空白艺术的运用_第3页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空白艺术的运用_第4页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空白艺术的运用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空白艺术的运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空白艺术的运用  无论是文学家还是音乐家,无论是诗人还是画家,作为艺术家,他们往往会在其作品中精心设计大片的空白,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空间,使作品含蓄蕴藉意境深远。语文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艺术,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我们也可以运用“空白”艺术,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师教学效率。下面就以《最后一课》为例来具体谈一谈空白艺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一、在情感高潮处急流顿住留空白――调节课堂教学节奏  课堂上,教师抑扬顿挫,妙语连珠,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内容设置的意境,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达到学生、教师

2、、教材的情感相通,使学生情绪时而激昂,时而低沉,时而平静,时而舒缓,使课堂教学既像一篇曲折生动的散文,又像一首旋律美妙的乐曲,自然会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教师若一味地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就会把课堂占的满满的,致使课堂教学平淡无奇,冗长缓慢,没有波澜,没有节奏,受累不少却效果不佳。适当的运用“空白”可以使语文课堂教学呈现出一种急缓错落有致,虚实相映生辉,语速张弛有度,知识点疏密相间的和谐美与节奏感。“风流不在谈锋健,袖手无言味最长”。例如《最后一课》的结尾处写到韩麦尔先生讲完最后一课的情景,这是文章情节高潮部分。在老师的

3、逐步引导下学生的情绪和韩麦尔先生同步达到极度悲痛的程度。这时老师不必再过多讲解过度渲染,应急忙刹车,做短暂的“静场”5,让学生自身去感受和体会韩麦尔先生此刻难以言状的复杂心态:对普鲁士侵略者的愤慨、对法兰西共和国的深情;亡国的切肤之痛,不甘作亡国奴但又无力救国的无奈……这样课堂节奏由急入缓,由张变弛,学生在高度紧张极度兴奋中得到精神的放松,又在放松状态中加深了对人物形象和文章主旨的感悟。  二、在学生疑难处欲言又止留空白――激发学生思考探知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师的作用“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

4、,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其实这就是在阐明空白艺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及作用。在课堂教学中留有“空白”并不意味着教学设计的空洞无物,而是不让所有的问题都被老师挖出明确固定的答案,不让所有的时间都被老师的大讲特讲挤得满满当当,教师应努力为学生营造一方思维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思索、去品味、去体验、去品尝咀嚼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最后一课》是一篇以普法战争为背景的短篇小说,学生们对“镇公所门前布告牌在文中的作用”这个问题的理解往往会有一定的困难。老师可以用“布告牌上写的什么?出现几次?小弗朗士对布告牌的态度

5、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等几个问题稍加点拨,留下余地让学生自己分析,就会悟到布告牌与时代背景、布告牌与小弗朗士的思想感情发展之间的联系。从教学实践中可以得知,当学生在教师提出问题之后或在随堂练习之中遇到困难时,其思维容易陷于“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处境,这时教师如果热情地把什么都讲深讲透,全盘托出,学生反而会感到一览无余,无滋无味。有经验的教师会做到惜语如金,点到为止,甚至有意对某些教学内容秘而不宣,造成“犹抱琵琶半遮面”5的神秘感,留下一定的内容空白、时间空白、空间空白,让学生自己在理解中探讨,在思考中填补。他们所做的主要

6、是在学生思维卡壳的时候加以启发,在思维偏离轨道时加以点拨。让学生在片刻的空白之后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这样,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  三、在教学关键处戛然而止留空白――强调深化文章重点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靠一遍又一遍地多次重复或突然提高声音来强调重点。其实,巧妙地运用空白也可以起到同样的作用。1、重点内容提出后,在讲解前可以故意停顿一下,利用刹那间的空白吸引注意力,聚焦思维点,利用期待心理激发学习欲望,以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如“怎样理解韩麦尔先生所说的‘亡了

7、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象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的意思”是课文的一个重点。问题提出后,老师无需急忙分析解释,而应立刻稍作停顿,一方面,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思维从上文的内容转到这个问题上;另一方面,引导学生边思考边期待着老师的讲解。2、重点内容解决后,教师可以默不作声静下来,营造空白时段,让学生或自学自读,或讨论交流,或梳理思路,或归纳总结。因为任何眉飞色舞、精辟绝伦的讲解分析,都取代不了学生自己对知识的感悟。3、教育心理学的实验表明:在一节课内,学生脑力工作节律的起伏变化是有规律的,前1

8、0―25分钟思维处于“兴奋波峰”,中间10―15分钟达到“疲劳低谷”,最后的10―55分钟又会出现一次兴奋高潮。这些都是教师应引起高度注意的关键时间段。所以当教师讲到一定时候,学生往往会因略知一二而产生自我满足感或厌倦感,容易分心走神无法深入思考,甚至课堂上会出现一时的骚动,这些都是十分正常的。这时教师既不宜徒劳无效地一味讲下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