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的逻辑与实践的模式

理论的逻辑与实践的模式

ID:31451999

大小:110.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01-10

理论的逻辑与实践的模式_第1页
理论的逻辑与实践的模式_第2页
理论的逻辑与实践的模式_第3页
理论的逻辑与实践的模式_第4页
理论的逻辑与实践的模式_第5页
资源描述:

《理论的逻辑与实践的模式》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理论的逻辑与实践的模式  摘要:在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倍受关注的时代背景下,作为支柱课之一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最贴近,遇到的教学研究和创新压力更大,本文即从“基础”课教学模式建构角度提出了课堂授课与课外实践机制并重的观点,也符合人才培养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规律。  关键词:理论;教学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5-0265-03  一、“基础”课的内容特点  (一)内容涉及面宽泛  作为思想品德课,“基础”9课教材体系几经构建,旨在从知、情、意、行诸

2、方面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素质养成教育。体系的完整仅仅表现出了形式的完善,内涵的逻辑性与适授性才是真谛。从学科渊源上讲,它涵盖了政治学、伦理学、法学、社会学、美学、马克思主义人学、心理学等学科;从德育涵养机制上讲,它遵循个人精神气质构建(理想章节设置首章)、民族精神培育(爱国章节设置)、个体人生观建构、道德品质磨炼、法律意识形成、法律制度掌握这样一个逻辑顺序展开叙述;以责任意识培养为内核,从个人对国家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对自我的责任之角度进行内隐式铺设;以新生入学教育为目标指向,具体包括入学适应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仰培育、世界观与人生观

3、教育、道德观、法制观培养等章节内容;以成功人生培育为基点,从在校学生、社会公民、职场人士、家庭成员、合格人才等多种身份角度,提出了对人的不同要求;以科学发展观、科教兴国战略、和谐社会建设、法治国家建设等宏观理论政策为指导思想,从国家人才培养、综合国力提升、中华民族复兴的高度指出了社会主义人才教育的紧迫性和战略意义;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主线,提出了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选人、用人、评价人的基本尺度,以培养能够明辨是非、善恶、美丑的道德人格为落脚点,充分彰显了我国高等教育以培育肩负使命、尊重知识、敢于创造、善于创新的人才为特色的教育优势。  

4、(二)内容偏重知性理解  大学教育以专业素质培育为核心,专业课知识相对学生来讲是陌生且新奇的,对学生充满求知的诱惑与功利的追逐;而作为公共课的政治理论课知识对学生而言相对较熟悉,这一方面得益于我国学校教育中品德养成教育的普及性与一贯性,同时也给高等教育中相似内容的继续开展增加了难度。  鉴于品德课“重理论、轻实例、轻践行”的教学倾向,小学、中学乃至大学的教材内容编撰仍以概念阐释、观点罗列、正面倡导为特色。大学生虽然理性思维能力较高,但环境与德育的异质性、学生阅读嗜好的转变、新型学习方式的革命等因素使得施教内容好似“不合时宜”9了。深究其原

5、因,我们应该得出以下结论:并不是内容的问题,而是支持内容的材料与表现形式不够感性,可读性不强。这在与学生多次交谈中得以证明,理工院校学生尤然。关于加强课本辅导读物(案例汇编等)建设、实行网络课堂教学的改革趋势也证明了这一点。  (三)内容的导向性极强  高校肩负着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在对人才实施质量把关的意义上,大学有其独特的地位与使命,它承担着弘扬传统文化、重塑人文精神、引领社会风尚、激发道德良知的重大任务。  作为高校德育教育的主渠道,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

6、纷繁云涌及网络的强大传输功能,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素质养成教育的任务,其内容指向具有极强的导向性。  二、“基础”课的教学特点  (一)大班授课模式9  高等教育大众化导致的高校扩招政策使得各大学在校生数量急剧暴胀,相应地新生数量非精英教育模式下可比。公共课的生师比一直以来就不达标,加之师资短缺的历史原因,公共课的教学班级规模短时期内无法改变现状,大班制授课方式仍将在一定时期内保留。大班授课的缺点显而易见,在现代教育手段的辅助下稍有改进。学生层次、学习兴趣、班级秩序、课堂氛围、师生互动等方面均不能理想。尤为重要的是,根据教

7、育心理学的理论,学生期望被关注的心理在这种情况下不易得到满足,必将影响教学相长规律的实现。不同专业学生的课堂集合体虽有互补优势,但对新生而言,他们的专业特征尚不能体现,这种集合体就往往有混乱之虞,也不能使得学生之间很快建立起亲密无间的同学关系。这对课后作业、讨论、组织活动等环节均产生着不利的影响。考勤制度无法得到有效贯彻,学生浑水摸鱼、滥竽充数现象难以杜绝,最终影响的是教师的威信和学生的自律意识。  (二)多媒体教学方法  各高校都在加快现代教学手段的投入和普及使用,网络课堂、精品课程的广泛制作大大丰富了教学资料,也有利于视听艺术在课堂教

8、学中的辅助作用发挥。但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多媒体应用的泛化也许并没有改善课堂教学,而是把手段当作目的。对于理论课教学而言,多媒体教学适应了大班制授课模式,较之以往的板书更清晰、更具可视性和直观性,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