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专业科研探究”课程的进展与思考

“跨专业科研探究”课程的进展与思考

ID:31486623

大小:105.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1-11

“跨专业科研探究”课程的进展与思考_第1页
“跨专业科研探究”课程的进展与思考_第2页
“跨专业科研探究”课程的进展与思考_第3页
“跨专业科研探究”课程的进展与思考_第4页
“跨专业科研探究”课程的进展与思考_第5页
资源描述:

《“跨专业科研探究”课程的进展与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跨专业科研探究”课程的进展与思考  【摘要】为提升本科人才的综合素质和科研素质,打破专业化定向培养,整合应用技术型高校不同专业的教师资源及科研资源,将教学、科研与实践三者紧密结合,钦州学院提出以特色学科和科研项目为课程依托的“跨专业科研探究”课程,实现理工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与融合,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扩充学生的知识结构并启发创新思维,促进应用型本科的教学改革。  【关键词】跨专业科研探究教学改革应用型  【基金项目】广西区教改项目(2015JGA363)“‘跨专业科研探究’课程研究与建设”。  【中图分类号】G420

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02-02  引言  2007年,清华大学在全国高校首次开设“实验室科研探究”课程,以实验室为依托,以典型的科研项目和成果作为教学单元,全方位的向学生展示科研过程,以助力学生形成跨系统、跨学科和跨专业的大思维[1];2012年,上海交通大学开设“工程技术探究”新型通识课,形成融合学生能力、兴趣和创新的工程技术拓展项目。国外在应用型技能人才的培养中,高年级学生不仅参与企业培训还参与科研项目。5  2013年,我校成为应用技术大学改革试点联盟单位,逐步向应

3、用型人才培养的方向转变,要求全面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为此,2015年在我校特聘教授傅水根的提议和学校主管部门的支持下,首次开出“跨专业科研探究”课程。该课程以不同学科科研项目为基础,构建起学科之间的关联性,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提升我校理工科学生的工程技术能力、科研能力及人文素养,同时文科学生也能从参与工程实践和科研探究中,了解现代制造业的主流技术和前沿性科学技术,使得学科之间“隔行不隔山,隔行不隔理”。“跨专业科研探究”将教学、科研和实践三者互通互融,不仅是一个值得探索和推广的本科教学改革方向,还将推

4、进应用技术型大学的转型升级[2]。  1.课程建设  2015春,征集单元课程,汇总专家评审,从16个部门61位教师的76个单元项目中择优选出30个课程单元,其内容涵盖了文、理、工各学科,涉及基础人文科学、科研项目探究和前沿科技等教学内容。任课教师中80%为教授、副教授,保证了单元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实验室操作探究性单元占有量达23%,有利于培养工程素养。2015春季末,开展了关于“跨专业科研探究”课程的内涵、上课形式、作业内容和子项目结题等事项的课程建设研讨会,现场邀请三名教师试讲,专家们给予点评和指导,为课程顺利

5、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课程进展  “跨专业科研探究”5于2015秋季学期正式开课,课程开展基本顺利,并且从学生的作业及评价反馈中可以看出本课程起到了激发学生对课外知识的求知欲,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课形式呈现多样性:传统教室授课、实验操作、上机训练、模拟场景等形式(图1-图4);教学内容具有跨越性:海洋专业、化工专业、资源环境专业、机械专业及传统文化等;作业形式非固定性:求真性小论文、产品(粗盐、陶瓷等)、单元日志和课程感想等。  3.课程开展的若干思考  为深入了解本课程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改进,在新学期开始

6、对学生进行了“跨专业科研探究”课程兴趣度调查,共收回问卷67份。其调查结果、分析与改进措施如表1:  整理调查数据,分析:选课以理工科学生居多;选课考虑了自身专业发展、未来创新创业等要求。而在秋季学期的选课中,文科生占人数的2/3,此时学生选课以满足学分要求为主导,相对不如大一首次选课较多考录专业和兴趣爱好;工科单元选择率高,易懂且体现新科技发展的单元选择率高。本调查结果可用于指导课程的单元设置,教学内容的更新,为课程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依据。  3.1课程的优化  跟踪课程进展,总结有:部分单元内容过于简单化;基于科研项

7、目的单元课程对没有专业基础的学生难理解、课时不足导致实验无法开展的问题等[3]。  优化方案:  (1)不断构建新型的师资队伍和课程教学单元,不断引入新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最后形成一个处于扩展中的以基于教师科研项目的教学单元库。5  (2)贯彻讲授与实验、讲授与演示相结合的原则,讨论式、交互式和探究式融合的教学方法,讲授各单元所要明确“探究”的知识、方法或者合作素养等。  (3)各单元教师独立提出合适的单元教学时间(上限8个学时),以所选单元的累积学时数替代以单元数规定学生的学分。例如,以32个学时划定2个学分,

8、不再固定以16个单元划定2个学分。同时教师自主选择合适的上课时间。  (4)结合单元内容布置必要的作业,作业避免单调、无用。  (5)深化跨院系科研资源课程的教学管理改革,实现教学管理模式的个体化、无纸化、现代化。  3.2管理系统的搭建  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将为课程的开展提供便利,使复杂的课程安排工作简易化。高校课程管理及安排更多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