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专业和非跨专业探究生学习适应性比较探究

跨专业和非跨专业探究生学习适应性比较探究

ID:45932605

大小:59.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11-19

跨专业和非跨专业探究生学习适应性比较探究_第1页
跨专业和非跨专业探究生学习适应性比较探究_第2页
跨专业和非跨专业探究生学习适应性比较探究_第3页
资源描述:

《跨专业和非跨专业探究生学习适应性比较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跨专业和非跨专业探究生学习适应性比较探究摘要:项目研究的目的旨在解决跨专业研究生的学习适应能力。研究的自变量定义为跨专业研究生学习适应性的影响因素。研究的因变量定义为跨专业研究生的学习适应能力表现。主要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提出促进跨专业研究生快速适应新专业学习的相关对策建议。关键词:研究生;跨专业;非跨专业;影响因素;学习适应性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B0引言近年来,随着研究生扩招和报考人数的增多,跨专业报考研究生早已不是个别现象。许多考生不仅跨学科报考相关专业,甚至进行文理科间的“大转行”。“学习适应性”,亦即学习

2、适应能力,是指主体根据环境及学习的需要,努力调整自我,以达到与学习环境平衡的心理与行为过程。[1]田澜(2004)认为,'‘学习适应性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根据学习条件(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环境等)的变化,主动做出身心调整,以求达到内外学习环境平衡的有利发展状态的能力”。[2]ChemersMartinM,HunL,GarciaBF(2001)研究发现,学业自我效能感、努力程度、应对压力的能力与学习适应性水平存在显著的正相关。[3]冯廷勇(2010)认为学习适应性个体自我调整的因素主要包括:学习动机、学习能力、学习态度等,并指出学习

3、基础与学习适应性之间有显著的相关关系。[4]从已有的研究文献来看,仅仅是简单的介绍跨专业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一些对策建议与培养模式创新,较少考虑跨专业研究生自身的实际情况。1研究样本与方法1.1样本总体文中的跨专业研究生是指录取考生的硕士学位专业与其已获得的学士学位专业门类不一致。研究样本构成与问卷结构如表1所示。表1样本构成与问卷结构1.2统计方法根据自变量与因变量的性质、研究问题的特点和变量数据分布的特征,研究的推理统计方法选用了独立样本t-检验法和多因素方差分析法,同时包含适当的统计描述。问卷的Cronbach信度

4、在0.80左右,符合一致性要求。应用SPSS19.0统计分析,其中,独立样本检验和单样本检验的检验值设为3.0,显著性水平设为0.05,求得的值绝对值大于1.96,并且指标均值高于3.0,可以认定其达标。2统计结果与分析2.1“学习基础”对跨专业研究生学习适应性的显著性分析表2“学习基础”与学习适应能力的统计结果总体来看,“学习基础”对跨专业研究生学习适应性不存在显著的影响。(1)“入学基础”很难量化,对跨专业研究生学习适应性是否存在显著影响,只能进行定性分析。(2)“跨专业程度”P值为0.339>0.05,95%的置信区间为(1.18

5、,6.82),对其不存在显著的影响。2.2“学习努力程度”对跨专业研究生学习适应性的显著性分析表3'‘学习努力程度”与学习适应能力的统计结果总体来看,"学习努力程度”P值为0.0120.05,95%的置信区间为(1.27,5.40),对其不存在显著的影响。(2)“课堂认真程度”p值为0.045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