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历史课堂智慧闪烁

让历史课堂智慧闪烁

ID:31506122

大小:104.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1-12

让历史课堂智慧闪烁_第1页
让历史课堂智慧闪烁_第2页
让历史课堂智慧闪烁_第3页
让历史课堂智慧闪烁_第4页
让历史课堂智慧闪烁_第5页
资源描述:

《让历史课堂智慧闪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让历史课堂智慧闪烁  摘要:智慧的生成,与教育密切相关。在历史课堂上,教师要以自己的人生经验引导学生的智慧积淀。教师可以通过恰当的语言表达挖掘历史蕴藏的智慧,运用多视角的史观解读、反思历史,引导学生思考,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而生成智慧,让学生终身受益。  关键词:历史教学《北魏孝文帝改革》语言历史史观  让历史课堂智慧闪烁,符合新课改“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体现了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在历史课堂上,教师要树立新的教学观,整合多元的教学资源,选择恰当的语言表达,从而使学生丰富知识,提升能力,生成智慧。正如

2、教育家陶行知先所说:“智慧是生成的,知识是学来的。”结合课堂实际,笔者以选修1(新人教版)《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例予以探讨。  一、语言智慧,启迪明智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安徽桐城“六尺巷”吗?  生:挺感兴趣的,老师说说。  师:康熙年间,安徽桐城张姓和吴姓两家因为宅地发生了邻里纠纷。张家就驰书北京,要求时任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的张英凭官威压一压吴氏气焰。张英却回诗一首曰:“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意思很明白:退让。家人得诗,主动退让三尺。吴家人被张家的大气感动

3、,也退了三尺。这就是“六尺巷”5的由来。  师:是啊,“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长城,本是为了“不教胡马度阴山”而修筑的浩大的军事工程。在古代,它是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分隔线,也是农耕文明的防卫线。如果游牧民族跨越了这道屏障的话,他们又会怎么样呢?  生:掠夺;战争;汉化……  分析: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要用“人类教育最微妙的工具――言语去触及人的心灵最敏感的角落”。历史教师一定要多积累多阅读,注重课堂语言的智慧,丰富课堂,引领学生学习。  二、历史智慧,以史为鉴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这里的

4、“智”指什么呢?笔者在《反思历史明理启智──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中找到了答案。其“既包括‘鉴往知来、察人观事’的认识智慧,又包括‘开拓进取、推陈出新’的创新智慧”。  我们要让学生体悟蕴藏在历史中的智慧。教材上用“设巧计迁都洛阳”为子目的标题,展示了孝文帝面对改革遇见困难时的智慧,也说明了古代帝王的雄才大略。  分析:在历史学习中,视野触角应该不断地延伸,挖掘历史蕴含的经验及其对社会文明发展的贡献。英国历史教学研究专家汤普森说:“学校的历史学习,不是把焦点集中在历史本身发生了什么上,而是集中在我们

5、如何具有对历史的认识。”5在教学中笔者采用讲述法,将迁都洛阳的艰辛通过故事的方式表达在先,激发学生思考改革的启示,并引发对迁都洛阳原因的分析。孝文帝假“南征”之名,行迁都之实很有策略。从中我们可以感悟历史:改革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不会一帆风顺。面对困难时,这就需要改革者拥有勇于改革的决心,还需要讲究策略。这个就是将历史经验内化为智慧的过程。  三、史观智慧,拓展视角  今天的史学观,逐渐从单一史观走向多元史观,即在传统的唯物史观、革命史观(或阶级斗争史观)的基础上,又出现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

6、史观和生态史观等五种“流行元素”观点。“有了历史的观点,我们在看待、分析和处理问题时就会更加全面、更加客观、更加符合实际、更加智慧、更加接近事物本身的客观规律”。  师:有人说: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因为他的改革,使落后的鲜卑族吸收汉族先进的政治制度和先进文化,促进北方民族的大融合;也有人认为:孝文帝是鲜卑族的千古罪人。这场改革是迂腐的儒化、消极的汉化,只学到汉人的繁缛礼仪与腐朽,却丢掉拓跋部勇武质朴之长,他的改革不仅没有起到振兴北魏之效,反而导致民族的柔弱与国家的衰亡。你怎么看待孝

7、文帝改革?  生1:北魏孝文帝是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的情况下积极主动地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这场改革是统治者自上而下掀起的一次改变北魏社会面貌的封建化改革运动。它推动了北魏经济的复苏和繁荣,加速了政权封建化,促进了民族交流与融合。由此可见,是一次辉煌的胜利。  师:得出上述结论,是基于唯物史观。这是史学界的主流认识。请同学依据当下流行史观,是否还可以得出其他观点。5  生2:孝文帝改革推行均田制、租调制及三长制,把农民与土地紧密结合起来,使鲜卑的牧民转化为农民,实现由游牧文明向农耕文明过渡。文明史观认可文明

8、的多元性。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个民族文化都值得尊敬和敬仰。伴随鲜卑族改为定居耕作,一方面促进两种文明的相互学习、融合和包容,丰富中华文明的内涵。另一方面,鲜卑族的“原味”文明逐渐消失在历史的风尘中。  生3:孝文帝改革重点之一就是移风易俗,改变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从社会史观来看,这是一种进步。  生4:据史书记载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