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霞村时候》和《红字》中女主人公形象比较和探究

《我在霞村时候》和《红字》中女主人公形象比较和探究

ID:31627641

大小:54.89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1-16

《我在霞村时候》和《红字》中女主人公形象比较和探究_第1页
《我在霞村时候》和《红字》中女主人公形象比较和探究_第2页
《我在霞村时候》和《红字》中女主人公形象比较和探究_第3页
《我在霞村时候》和《红字》中女主人公形象比较和探究_第4页
《我在霞村时候》和《红字》中女主人公形象比较和探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我在霞村时候》和《红字》中女主人公形象比较和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我在霞村时候》和《红字》中女主人公形象比较和探究摘要:美国浪漫主义小说家霍桑的代表作《红字》与我国女作家丁玲的作品《我在霞村的时候》分别塑造了一个性格鲜明饱满的女主人公形象。同时两部作品又都是关于女主人公在特殊情况下失去贞洁后的境遇与反抗,不同的经历却有着相似的命运。本文将从形象学的角度对两位女主人公在遭遇失贞后所表现出来的勇敢、反抗与妥协等性格特征进行比较研究。关键词:海丝特•白兰;贞贞;勇敢性;反抗性;妥协性一、在悲剧命运中所表现出的勇敢勇敢性《红字》中的海丝特原本拥有一个合法的婚姻,但这合法的结合确是如此的荒谬,因为在她心智尚未成熟,还没弄清楚状况时就与就与年老畸形的老学者齐林涡斯结合

2、了。但她并不认为这是爱情,于是婚后在齐林涡斯生死未卜的情况下,她与年轻的牧师丁梅代尔相恋并生有一女。这不合法的爱情为她人生的悲剧拉开了序幕,但她无怨无悔,独自承担了所有的痛苦与耻辱,誓死不说出恋人的名字,于是,红字即“通奸”一词被永远的戴在了她的胸前。海丝特的勇敢是她的主要的性格特征。她敢于接受新的思想,在罪恶的宗教势力面前表现出一个普通妇女在那个特定环境下的叛逆精神。[1]即使公开的在她身上烙下“通奸”二字,她也不说出奸夫的名字,她勇敢的去追求她认为的真挚的爱情,这在当时的那个时代是令人叹服的。尤其是她在被上刑时斩钉截铁的回答:“我不说”,“但愿我能忍受我的痛苦,也能忍受他的痛苦"。《我在霞

3、村的时候》中的贞贞的勇敢表现在与本村青年夏大宝相恋,她不顾夏大宝家境的贫寒与家里人的极力反对,爱得那般“痴心痴意”。当她沦为军妓时,她没有选择自杀或者沉沦,而是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为抗日服务。试想一个女人被鬼子掳去,成为“慰安妇”,遭受蹂蹒长达一年多,身心均受重创,但正是她的勇敢使她选择了一条不寻常的路,最终走向革命道路。二、在悲剧命运中所表现出的反抗反抗性对于《红字》中的女主人公海丝特・白兰,众说纷纭,褒贬不一,她是勇于反抗的英雄亦或是屈从命运的弱者?是一位富于反抗精神的典范还是一个不彻底的反抗者?从作品所透露的迹象看,海丝特•白兰是一个具有强烈反抗精神的女性,她与牧师丁梅代尔的结合就表明了她

4、对宗教的反抗,对政权、夫权和宗教权威的挑战。[2]《我在霞村的时候》的贞贞同样也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他与夏大宝相爱,不理会家人的反对,为了反抗包办婚姻,她宁愿跑到教堂去当“姑姑”。在那个年代,中国妇女本来就受“三权”的压迫,而帝国主义的入侵使她们遭受的苦难更加深一层。然而她并没有像古代的“烈女”那样死去,而是忍受住肉体与精神的痛苦投身到民族革命的战争中。她们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女性意识的觉醒。三、在悲剧命运中所表现出的妥协妥协性海丝特生活在生活在17世纪宗教神权思想占统治地位的北美殖民社会。强大的宗教势力撒下了天罗地网,令人窒息的宗教精神像鸦片一样毒害着人们的心灵。海丝特有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欲

5、求,但在一定程度上无法摆脱宗教思想对她的束缚和禁锢,这就导致了她思想和行为上的妥协性。她胸前佩戴的A字分明在告诉她:她触犯了宗教戒律,在上帝面前是罪恶的。她总是“努力的使自己相信活在世上的人谁也没有像自己那样罪孽深重。"虽然她曾经力图打破这一禁锢,但最终还是无法摆脱这无形的巨网。而《我在霞村的时候》中的贞贞,当她回霞村养病的时候遭到了被传统封建意识束缚的人们的指指点点,但她冷静地对待村里人对她的非议,在残酷的生活面前,她抚摸着自己内心累累的伤痕,拖着被侮辱的身躯,带着乡村封建卫道士的中伤,勇敢直面这样血淋淋的人生。[3]正是她对命运的不妥协,对封建传统的不妥协,最终奔向延安。她以顽强的个性实现

6、了自己的个人价值,她没有向日寇、命运和封建势力妥协。综上所述,无论是海丝特•白兰还是贞贞,在她们身上都表现出了鲜明的性格特征,即勇敢、反抗及对命运一定的妥协,同时对于爱情又执着的追求。而她们的命运主要是由于时代与社会环境的压抑所造成的。[4]当面临悲惨的命运时,二者的选择既存在相似之处最终却又走向了不同的道路,但无论她们是怎样选择的,都为我们展现了那个时代女性意识的觉醒。参考文献:[1]茅玉玲.《论海丝特•白兰》外国文学研究.1981[2]李春梅《从反抗到回归》贵州社会科学第二期[3]凌宇《中国现代文学史》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7月第二版[4]杨乃乔《比较文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

7、02年6月第一版作者简介:1•李莹,辽宁省鞍山人,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11级。2•石琳琳,辽宁省辽阳人,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11级。3•张森,吉林省吉安人,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12级。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