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mvps与simv模式对早产儿肺出血的疗效分析

simvps与simv模式对早产儿肺出血的疗效分析

ID:31632511

大小:56.76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16

simvps与simv模式对早产儿肺出血的疗效分析_第1页
simvps与simv模式对早产儿肺出血的疗效分析_第2页
simvps与simv模式对早产儿肺出血的疗效分析_第3页
simvps与simv模式对早产儿肺出血的疗效分析_第4页
资源描述:

《simvps与simv模式对早产儿肺出血的疗效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SIMV+PS与SIMV模式对早产儿肺出血的疗效分析韩素鸽(河南郑州市妇幼保健院新牛儿科450012)【摘要】目的比较机械通气SIMV(同步间歇指令通气)联合PS(压力支持)模式与SIMV模式对肺出血的疗效。方法2008年2月至2010年6月木科室收治的肺出血患儿,压力控制下分别采用SIMV+PS、SIMV模式,同时给予相应的药物的治疗,观察出血情况、压力参数大小、撤机时间长短、有无并发症的发生。结果实验组较对照组比较,肺出血停止时间、并发症发生无明显差异。但实验组呼吸机参数下调更快、压力参数更低,撤机更快。结论肺出血时,采用SIMV+PS模式时,压力参数较SIMV时明显下降,符合肺

2、保护策略,可减轻肺损伤。【关键词】机械通气模式早产儿肺出血新牛儿肺出血(NPH)是指肺大量出血,包括肺实质和间质出血,至少影响2个肺叶,多发生在某些早产儿严重疾病的晚期,是一种危重的临床病症,是新生儿重要的死因之一,发病率占活产婴的l&permil—5‰,尸检的1%〜40%,肺岀血病情凶险,未有机械通气以前病死率高。既往调整呼吸机初调参数均参考《实用新生儿学》肺出血的调节标准,我科自2009年2月至2010年6月,采用压力控制SIMV+PS模式与SIMV模式作对照,同时监测潮气量,来调节呼吸机参数,观察近期、远期疗效。1临床资料与方法1.1-般资料实验组15例,男性10

3、例子,女性5例,平均胎龄30+1周;对照组14例,男性9例子,女性5例,平均胎龄30+4周。入选条件胎龄28周・34周,牛后1周内的肺出血新生儿,生后已给予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固尔苏针(150-200mg/kg),无先天性心脏畸形、肺脏畸形,气管内吸痰有血性分泌物结合胸片显示有斑片状影为诊断标准,凝血功能无明显异常,肺间质出血未纳入实验对象。1.2治疗方法均采用德国西门子Sevroi,实验组模式为SIMV(PC)+PS,PIP设定初调为20cmH2O,然后结合肺功能潮气量监测调整,在呼气潮气量为10-13ml/kg认为是合适的,PEEP为5・6cmH2O,RR45次/分,FiO250

4、%,PS初调值为PIP-PEEP差值的50%,对照组采用SIMV模式,参数参考《实用新生儿学》[l]PIP25-30cmH20,PEEP为5-7cmH2O,RR45次/分,FiO250%,同时给予抗感染、止血,保持呼吸道通畅、循环稳定,保证经皮血氧保护度维持在85-93%,如出血量大,血色素下降明显,必要吋给预新鲜全血补充凝血因子、纠正贫血。动态观察血气分析结果,如经皮氧饱和度维持良好,先下调吸氧浓度,12小吋吸痰时未见血性物,则可下调压力参数。当达到撤机标准,自主呼吸好,无呼吸困难,气道分泌物不多,RR<15次/分,PIP<18cmH2O吋,给予撤机,观察上机期间呼气潮

5、气量大小、并发症情况、上机吋间、肺出血时间。并发症指气胸、休克、颅内出血三项短期观察指标。1.3统计方法采用SPSS13.0软件包,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a=0.05o2结果表1实验结果比较#:并发症以颅内出血多见3讨论肺出血多发生于早产儿,多有缺氧、感染史,发生肺出血后常进展快,预后不好。早产儿因其肺发育不成熟,抢救成活后,可能存在需氧时间长、难以撤机,发生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而BPD发生因素中,早产、感染、吸氧、正压通气等均可造成肺损伤,现在有充分证据表明,与高吸气压相比,过大的潮气量是肺损伤的主要决定因素[2-3],因此,应用压力限制模式通气时要监测输送的潮气量。

6、而肺出血时,为控制出血,常采用较高的压力参数,与之相对应的潮气量也较大,所以很容易造成肺损伤。压力支持(PS)模式通过增加吸气压力来支持每一次的自主呼吸,由此减少呼吸做功[4-8]oSIMV+PS模式可以以最低的压力,最低的压力支持,最佳的频率来辅助通气。每次呼吸均有支持可能是最有效的,它在低的工作压力情况下可发放稳定的潮气量,可能在短期内对新生儿肺更柔和一点[9]。这对于早产儿尤为重要,因为这些患儿如果可以应用较低的SIMV呼吸频率、尽可能快的撤离呼吸机就可能减少肺损伤的危险。本实验中发现采用两种模式对比,发现短期内气胸、间质气肿等气压伤发生率并无明显差异,岀血症状好转时间无差异,

7、也可能与实验病例数少有关,但发现压力参数明显偏低,下调速度也较对照组快,潮气量也明显偏低,这一点与国外关于早产儿机械通气描述相符合。远期观察中是否有两种模式的后遗症差异,我们尚不明确,还需进一步研究。目前,对于早产儿机械通气后肺损伤研究中发现,压力伤已被容量伤所取代,本实验所发现采用加压力支持后潮气量明显偏小,与当前的呼吸机参数、模式研究目标相对应,值得临床推广。参考文献⑴金汉珍,黄德琨,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第三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446-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