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石手法复位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耳石手法复位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ID:31644871

大小:56.03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1-16

耳石手法复位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_第1页
耳石手法复位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_第2页
耳石手法复位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_第3页
资源描述:

《耳石手法复位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耳石手法复位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刘秋玲林枫梁海荣虞幼军李国德内容摘要53例用Epley首创的耳石复位法(PRM)治疗后半规管性良性阵发性体位性眩晕(BPPV)o2周后复查,结果显示,眩晕消失47例,无体位性眩晕,但有头昏4例,眩晕症状改善2例,无效0例。近期治愈率为88.7%(47/53),总有效率为100%(53/53),提示PRM是一种快捷,可以立即见效、操作简单、无损伤性的治疗后半规管性BPPV的方法。关键词良性阵发性体位性眩晕;耳石;复位法;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体位性眩晕(BPPV)是一种特发的以头位改变诱发的短暂眩

2、晕为主要特征的外周前庭性疾患,约占眩晕疾病的24%(1)o近年,对该病的治疗报道较多,其中应用Epley首创的耳石复位法(PRM)治疗BPPV取得了很好的疗效。(2.3)-从1999年〜2002年,三年来我们应用PRM治疗后半规管性BPPV53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53例患者中女性34例,男19例;年龄16・75岁,平均为49.1岁;左耳受累21例,右耳30例,双耳2例。发病至就诊时间为5小时至3年,平均96.5天,其屮发病在10天以内者15例(占28.3%),11天至1月14例(占26.4%)

3、,1月以上至6个月13例(占24.5%),6个月以上至1年6例(占11.3%),1年以上至3年5例(占0.9%)o5例患者有头外伤史,4例在参加体力劳动后发病,4例有高血压史,1例行中耳炎手术后半年,1例有脑梗塞。病例选自1999年1月至2002年10月,本院耳鼻咽喉科门诊及耳鼻咽喉科、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全部患者经详细询问病史,作常规的神经耳科学检查及其它检查,排除其它原因所致的眩晕,确认为BPPV。我们是参照耳科学对BPPV的诊断标准:(1)当患者头位活动至一定位置时,突发眩晕,多为旋转性,可为飘浮感,眩晕发作为一过性,发作

4、后有稳定期,但一天或数天内可多次发作;(2)Dix-Hallpike试验出现短暂眩晕及眼震,眼震多为旋转性,有数秒的潜伏期,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30秒,被检查者呈坐直位时,可出现短暂眩晕及反向的旋转性眼震,眼震可为水平性。以上反应呈疲劳性。(3)无耳蜗损害、前庭功能检查包括冷热试验和姿势pic检查均正常;(4)无其它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诊断患者的依据是:作Dix-Hallpike试验时,头偏左侧出现眩晕和眼震,左侧耳为患耳;头偏向右侧出现眩晕和眼震,则右耳为患耳;若双侧均为阳性,则为双耳受累。1.2治疗方法让患者纵行坐在床上,检

5、查者在其背后扶头,按下列步骤行PRM治疗。第1步,让患者快速悬头仰卧,头向患侧旋转45。,患耳向下,使耳石沉到后半规管屮部,在此位置维持2〜3分钟;第2步,将头逐渐转正,继续向健侧转45。,使耳石移近总脚,保持头位2〜3分钟:第3步,头与躯干同吋向健侧转135。,使耳石回归椭圆囊,维持此位置1〜2分钟;第4步,头转向正前方,让患者慢慢坐起,呈头直位。每完成一步观察眩晕及眼震,待其终结后才做下一步,在治疗屮此法应重复进行,直至眩晕及眼震消失,如此反复2〜3次,直到任何头位均引不出眼震,为一次治疗。对双侧患者需行双侧复位。治疗后嘱

6、患者保持健侧卧位1周,同时避免剧烈活动,不作体育活动和体力劳动。对一次治疗无效者,间隔7-10天可重复治疗,重复3次无效者采用其他方法治疗。1.3疗效评定我们根据Parnes等提出的疗效标准评定,患者在完成治疗后2-4周复查。I级为治愈;II-III为有效。I级:眩晕消失,Dix-Hallpike试验(・);II级:无体位性眩晕,但有头昏,不平衡感,Dix-Hallpike试验(+)或(-);III级:体位性眩晕症状改善;Dix・Hallpike(+);IV级:BPPV无效变成加重。2结果本组53例治疗2周后复查,疗效I级49

7、例,其中一次治愈47例,2次治疗治愈2例;II级疗效4例,III级疗效及无效0例,II级-III级患者均经2-3次复位,近期治愈率为88.7%(47/53),有效率为100%(53/53),最长随访三年,暂未发现复发病例。3讨论BPPV是常见的前庭末梢器疾病,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冃前有两种假说,一种是病变在后半规管壶腹皤,由于椭圆囊的变性颗粒或因炎症、外伤诱发进入内淋巴液屮形成的有形颗粒沉积在后半规管壶腹烤顶,当头部取直立位时,后半规管悄顶呈垂直位;当侧卧时,后半规管壶腹悄则转为水平位,因箱顶冇耳石沉着,重力作用使它偏离壶腹,产

8、生刺激并发生眩晕和眼震,若颗粒粘附不平,多次变换头位,颗粒脱落游散,不再构成刺激,便产生疲劳现象(4)。另一种是以Eplep为代表的半规管耳石症学说(5),他认为,变性耳石颗粒并外粘附于后半规管壶腹畸,而是悬浮于半规管长臂的内淋巴屮,当头部处于诱发体位时,颗粒狀物沿与壶腹相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