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doc

动态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doc

ID:59223685

大小:22.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9-09

动态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doc_第1页
动态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doc_第2页
动态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doc_第3页
动态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doc_第4页
动态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动态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动态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湖北省荆州市中医医院()张朝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paroxysmalpositionalvertigo,BPPV)是因特定头位改变而诱发的阵发性短暂眩晕,为常见的前庭末梢器官病变,亦称为管石症或耳石症。该病发病率高,约占所有周围型眩晕的15-17%。自2008年以来,采用动态手法复位治疗良性位置性眩晕25例,效果满意。一、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25例,男8例,女17例;年龄28-71岁,平均46.2岁。病程最短30min,最长12年。合并颅脑外伤病史3例,高血压病史8例,颈椎病病史5例。所有患者均表现为发病突然,症

2、状的发生常与某种头位或体位活动有关。主诉出现明显的视物旋转感,激发头位(患耳向下)时出现眩晕晕症状,眼震发生于头位变化后3—10s之内,眩晕则常持续于60s之内,可伴恶心及呕吐。变位性眼震试验可确诊,听力学检查一般无异常。1.2方法诊断标准:1临床上出现因头位改变而诱发短暂性眩晕发作。BPPV的临床表现有5个特征:(1)潜伏期:头位变化后1~4秒钟后才出现眩晕;(2)旋转性:眩晕具明显的旋转感,患者视物旋转或闭目有自身旋转感;(3)短暂性:眩晕在不到1分钟内自行停止;(4)转换性:头回到原来位置可再次诱发眩晕;(5)疲劳性:多次头位变化后,眩晕症状逐渐减轻。本组患者的表

3、现均符合这5项特征。2Dix-Hallpike诱发试验时出现眩晕发作伴特征性的离地、旋转向下的眼震。3除外其他疾病引起的眩晕如颈椎病、偏头痛、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全及体位性低血压等。4Dix-Hallpike【1】诱发测试:患者坐于检查台上,在检查者帮助下迅速取仰卧悬头位,并向一侧偏450,PC-BPPV者,头转向患侧时经数秒潜伏期后出现短暂眩晕和垂直旋转性眼震,反复试验有疲劳性。1.3治疗①患者坐于治疗台上,在治疗者帮助下迅速取仰卧悬头位,并向患侧扭转45°;②头逐渐转正,然后继续向健侧偏45°;③将患者头部连同身体向健侧翻转,使其侧卧于治疗台上,头部偏离仰卧位达1

4、35°;④坐起,头前倾20°。完成上述4个步骤为1个治疗循环,每一体位待眼震消失后再保持1min。1.4治疗结果19例患者经1-2次手法复位治愈,6例患者经3-5次手法复位治愈。3月内5例复发,经再次手法治疗后治愈。治疗过程中,患者除眩晕症状外,例出现恶心、呕吐,例出现心慌出汗、面色苍白等自主神经症状,无其他不适。二、讨论2.1位置性眩晕分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和中枢性位置性眩晕两类。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是在某一特定头位时,激发伴随有眼震的短暂阵发性眩晕,但不伴有耳鸣、耳聋等症状。眼震十分特殊,在坐位训练改变至激发头位时出现一种旋转性的短暂的易疲劳的眼球

5、震动,左耳向下时眼震为顺时针方向,右耳向下时为逆时针方向,眼睛震持续过程中,先是逐渐增强,其后逐渐减弱,当从卧位回至坐位时,出现一种方向相反的短暂低速度眼震。BPPV主要是由于耳石器异位所引起,迷路老年性改变,或退行性变椭圆囊斑变性及耳石膜脱落后进入并沉积于半规管,特别是后半规管中。有少部分患者由颅脑外伤,血管病变如高血压、低血压、颈基底动脉供血障碍引起的内耳循环障碍,特别多发于轻度头颅外伤后数天及数周,或头部加速减速运动时所致的外伤引起。Hall等认为,变性耳石颗粒并非粘附于半规管壶腹脊部,而是游离于半规管长臂的内淋巴中,当头部处于诱发体位时,耳石向重力方向移动引起内

6、淋巴流动而使壶腹脊受牵引偏移而出现症状。其五大症状为眩晕发作、眩晕具有潜伏期、短暂性、转换性和疲劳性。本组25例均符合以上临床症状。2.2BPPV是一种可自愈的疾病,但其自愈的时间有时可达数月或数年,严重的可使患者丧失工作能力,故应尽可能地尽早治疗。治疗中首先采用心理治疗,指出本病为良性过程,无严重的后遗症,以减少患者的精神负担。当眩晕发作剧烈时,尽量避免采用可引起眩晕发作的体位和头位。抗眩晕药物非那根、巴比妥类、胆碱能抑制剂类等有一定效果。2.3手法复位的目的就是把耳石从半规管中旋转出来,重新掉到椭圆囊中,从而治愈这种疾病。在复位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每个步骤的头部所处的

7、位置,特别是旋转的角度,这决定着是否将患者的责任半规管(即后半规管)放置在最利于耳石沉降的位置,为下一步骤的操作奠定基础。同时,准确的头位不仅保证了耳石沿着我们预想的方向沉降,也使得误入其它半规管继发形成另外类型的BPPV的可能性减小到更低的限度[2]。2.4多数研究者的经验是转动角度大、速度快、引发出眼震则效果好。初次治疗无效者,可反复多做,效果亦好。传统的管石复位治疗要求患者在治疗后2天内不能躺下,以避免耳石碎片流回半规管。但近来也有报道在治疗后患者躺下也有与传统方法相同的疗效。采用特殊的转椅缓慢转动可以避免治疗时发生眩晕。用震荡器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