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之的教育思想

王夫之的教育思想

ID:31651987

大小:60.01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1-16

王夫之的教育思想_第1页
王夫之的教育思想_第2页
王夫之的教育思想_第3页
王夫之的教育思想_第4页
王夫之的教育思想_第5页
资源描述:

《王夫之的教育思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王夫之的教育思想一、生平和教育活动王夫之(1619-1692年)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后期隐居于湘西蒸左石船山(今湖南衡阳县曲兰),故后人称他为船山先生。他自幼聪明过人,14岁就考屮秀才,后读书于岳麓书院,24岁考屮举人。两年后明亡,王夫Z曾起兵抵御清军南下,失败后隐居山野,始终没有投降清朝,专事学术研究和教育活动长达40多年。王夫之的思想受张载的影响较大,同时继承和发展了传统哲学的朴素唯物论,并与当时的实学思想家们遥相呼应,互相补充,形成系统的唯物主义思想体系。他的哲学思想是我国占典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峰。他提岀许多充满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教育观点,对明清以后许多教育

2、家都有巨大影响。王夫之著述总计400多卷,800多万字。现存《船山遗书》有72种,258卷,遍及经、史、子、集各部,也是古代最高产的学者。二、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从先秦诸子至宋明诸儒,在人性问题上都立足于先验论,纠缠于善恶的分辨。而王夫Z的论述则完全不同,他主张:“性者,生理也,日生则日成也。”在《尚书引义》中,王夫之把人“性”分为“先天之性”和“后天之性”。所谓“先天之性”,即人的“自然之质”,主要指耳、目、口、鼻、心等感官的功能。所谓“后天之性”,即通过后天的“习”获得的知识、才能和道徳观念,善恶均有,也可以说无所谓善恶。“性”应该是先天与后天的结合,人生长、发展全在于

3、“习”的作用,这就是他所说的“习成而性与成”。具体而言,“习”在人的发展过程中有三方面的作用:一是影响人的“先天之性”,使其潜在的能力得到增强和发展;二是使人获取知识才能,形成道德观念,王夫之称之为“习性”或“后天之性”;三是革除因“失教”或教育不当而成的“恶习”(主要指人们的思想品德问题)。王夫之认为,人性就是“习”的过程屮“日生日成”的。可见,王夫Z反对“生而知之/'、生来就善或恶的唯心主义先验论,认为人的知识、才能和道德是后天学习的结果,从而强调教育的重要性。三、教学方法(一)因材施教王夫之指出,学生之间存在着个别差异,他们质有不同,有刚有柔,有敏有钝;志量不齐,有

4、大有小;德行不同,有优有劣;知识不等,有多有少,有深有浅等等。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施教,即“因人而进”。他说:“君子之教因人而进之,有不齐之训焉。”教育要适合每个人的发展状况,各如其量地进行教学。(二)“施之有序”王夫之认为,事和理都有序,人的能力也是逐步发展的,因而教学也应循序渐进,不躍等。王夫之将教学分为有序的五个步骤:“始教之以粗小之事,继教之以粗浅之理,继教之以精大之事,继教之以精大之理,而终以大小粗精理之合一。”他认为这五个步骤是不可分割、先后贯连的。在学者方面是个由近及远、由低至高的不断学习的过程。(三)“学恩相贽以为功”王夫Z认为,学

5、与思的关系是相互结合、互相补充、互相依赖的关系。他说:“学非有碍于思,而学愈博则思愈远;思正有功于学,而思之困则学必勤。”他认为两者不可偏废,而必须紧密结合。学与思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学识愈是广博,思考就愈深远。思考产生困惑,必定会促进人们更勤奋的学习。四、道德观和道德修养论r-j道徳观王夫之反对理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教育目标。他认为“理”与“欲”是统一的,“天理”就在“人欲”z屮。从人们对声、色、味的倾向性追求屮,“廓然见万物之公欲,而即为万物之公理”。没有脱离“人欲”的“天理”,所谓“终不离人而别有天,终不离欲而别有理也”。所以,靠革尽“人欲”来求得

6、“天理”是荒谬的,人欲完全没有了,也就不是活生生的人了,哪还有什么天理?王夫之认为“理与欲皆自然而非人为”,即人欲是人类生存的自然要求,是保证人类生存的合理要求,禁欲是违反人性的。理在欲屮并非说欲即是理,纵欲也是不对的。理只是正当的欲望的反映:“人欲之大公,即天理之至正也。”所以王夫之主张既不是禁欲,也不是纵欲,而是节欲和导欲。首先要承认欲望总体的合理性,而不是笼统地否定哪些欲望是错谋的。其次“要以我自爱之心,而为爱人Z理”。自爱属于人欲,而爱人就接近天理了,凡是自己恵欢的,也要满足别人的喜欢,自己的欲望不能妨害别人的欲望,这就是儒家一贯强调的推己及人的原则。王夫之概括为

7、“推其私而私皆公,节其欲而欲皆理”。王夫之对私与公、欲与理的论述具有辩证的色彩,很有启示性。(二丿道德修养原则1、强调立志王夫Z与其它学者一样,主张为学者首先要立志,“志立则学思从Z,故才日益而聪明盛,成乎富有;志之笃,则气从其志,以不倦而日新2、主张自得王夫Z认为道德修养的关键在于学生的自觉。他曾说:“教在我而自得在彼怎样才能做到自得呢?一要自勉,学生要有求知的欲望;二要有自修之心,“有自修之心则来学,……若未能有自修之志而强往教之,则虽教无益。”3、重视力行王夫之指出,道德修养不能仅停留在意识阶段,还必须将道德知识变成实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