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世界本质和人类本质哲学观探究

关于世界本质和人类本质哲学观探究

ID:31678071

大小:57.22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1-17

关于世界本质和人类本质哲学观探究_第1页
关于世界本质和人类本质哲学观探究_第2页
关于世界本质和人类本质哲学观探究_第3页
关于世界本质和人类本质哲学观探究_第4页
关于世界本质和人类本质哲学观探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关于世界本质和人类本质哲学观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关于世界本质和人类本质哲学观探究[摘要]关于世界本质和人类本质的一般认知定理是建立在物质一意识“两元素论”基础上的。现代信息社会背景下,意识和物质将融合形成第三个基本元素一“精神体”,并由此构成物质一意识一精神体“三元素论”的哲学观,"三元素论”的哲学观对理解世界本质和人类本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关键词]世界本质;人类本质;哲学观;精神体[中图分类号]B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1671-8372(2013)01-0072-02现代信息社会引致的多种变化,给关于世界本质问题的讨论增加了许多未知领域和挑战。随着网络的广泛应用和虚拟化认知空间的演进,一种"物质一意识一精神体”的'‘

2、三元素论”哲学观应运而生,深入阐析其内在特征尤其是“精神体”这一“三元素论”哲学观核心理念的属性,对推动关于哲学本质和人类本质的探讨,进而正确地认知世界具有重要意义。一、问题的提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对世界本质的认识。人们对哲学基本问题的探索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丰富、不断深化的。在农业社会时代,哲学对世界本质的认识是一元要素的“自然神体论”,西方社会将之归结为'‘上帝创造世界”,东方社会将之概括为“神灵造物”。这个时代最重要的哲学成就,是人类对世界的认知感性。进入工业社会以后,哲学对世界本质的认识开始升华到两元要素的“主体客体论”阶段。这一时期的哲学学派以研究人作为主体与自然界作

3、为客体的关系为主题,并将哲学的基本问题归结为物质对意识的世界本源问题。这个时代最重要的哲学成就,是人类对世界的认知理性。按照这一时期主导学派的观点,世界首先是物质的,世界的物质属性,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却又是能被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人类的意识来源于对物质的认知。但是,关于物质一意识的认知理性是建立在人类科学发展的一定时代基础之上的,它具有时代的正确性亦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常常受制于一定时代的认知模式和认知工具局限,需要随着科技进步尤其是认知工具和认知模式的变革而不断深化,这已经被无数的实践活动反复证明。因而,当以互联网为标志的虚拟交流日渐普及、影响日益广泛,并

4、逐渐成为整个社会生活重要组成部分的时候,或者说,当现代科学技术将人类社会送入信息时代以后,随着社会联系的日益广泛和认知模式的持续演进,关于世界本质的认识同样也面临着新的考验,关于哲学基本命题的阐释需要与对当代信息社会的再认识联系起来,才能得到进一步的深化。二、关于'‘精神体”的属性及其认知关于世界本源的基本定律告知我们,物质是意识的本原,意识来源于对物质的认知和反映,就世界的本源而言,物质是第一性的,但人们却常常不恰当地把哲学意义上的意识等同于精神,走向认知论的另一个误区。实际上,精神不同于意识,意识是对物质认知和反映的结果,而精神则是高度组织起来的物质即人脑的产物,是人们在改造世

5、界的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人脑产生的观念和思想成果。精神是一个联结物质与意识的“中间世界”,或者也可将之定义为一种特定的“场”。在这个“中间世界”或“场”里,物质和意识相互依存获得了统一存在形态一“精神体”。问题在于,“精神体”作为一个“场”所产生的结果,在人类社会还未达到较高的认识水平之前,很容易与由物质世界感知为意识的过程混淆,因此,必须借助专门的科学工具,进行专门的说明,才能被人们所认知和把握。从哲学的视野看,“精神体”实际上是一个认知过程的结果,或者说,是反映物质存在的无形化的物态,如同“场”的存在一样,这种无形化的物态,是一种通过感知来形成的意识流。由于从物质世界获得的认知,

6、无论是感性反映还是理性反映都会有一种表现形式,当这种表现形式与其依存的无形化的物态融为一体的时候,就构成了一个'‘精神体”。在信息社会到来之前,因为这种"精神体”依赖于物质体的形态而存在,不易被独立认识,如同甲骨文时代人类对“文字”的认识必须借助骨体,在此之后的“文字”表现形式也都难以脱离竹、纸等有形物质一样,"文字”必然被人类等同于物质本身所认识。换言之,当"文字”的无形之意需要与有形之物“共存”才能被认知、才能形成“识”的时候,“无形”必存于“有形”之中,否则将因无形而遁于无影无踪。这时,人类往往把“文字”这样的无形'‘精神体”等同于它所依附的有形物体。一个反证是,"光”是一个

7、可以使人有感知的无形之物,它在信息社会的互联网上实现了与“文字”的美妙结合,使人类第一次认识到了“文字”这一“精神体”的无形存在形态,并切实感受到了“精神存在”,以及类似“场”的“识”的形态。当人类的“精神存在”具有了"场”的形态之后,哲学对主体与客体的认知水平,才有条件地从分离形态上升到联系形态。在信息社会到来之前,人们很难把握一个独立实在的精神世界的有形存在。互联网成为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第一个将物质世界与人类意识融为一体的最具代表性的标志。原因是,互联网通过信息传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