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读文本中培养学生探究意识

在解读文本中培养学生探究意识

ID:31785889

大小:55.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1-18

在解读文本中培养学生探究意识_第1页
在解读文本中培养学生探究意识_第2页
在解读文本中培养学生探究意识_第3页
在解读文本中培养学生探究意识_第4页
在解读文本中培养学生探究意识_第5页
资源描述:

《在解读文本中培养学生探究意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在解读文本中培养学生探究意识【摘要】“主动性”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特征,教师在引导学生解读文本的过程中,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理解问题,从而增强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关键词】解读文本;探究意识;学生【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明确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可见,探究式学习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新奇愉快的精神体验,更是一种有趣味的创造性的脑力劳动。一、着

2、眼课题,乐于探究每一篇课文的题目是课文的“窗户”、“眼睛”,它反映了课文的主题,传递了课文的精神,暗示了行文的线索,指明了写作的对象、范围、重点。所以每当学生读到一篇新的课文我们首先应当引导他们关注课题,小学语文苏教版中有很多课文的题目都新颖别致,发人深思,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如“蘑菇该奖给谁”、“谁的本领大”、“'黑板'跑了”、“会走路的树”、“'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这些课题都是学生解读文本的切入口,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因此在教学时可以从课文的题目出发,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如在教学三年级课文《'‘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时,我在揭示课题后让学生去发现这个

3、课题跟以往的课题有什么不同。当学生关注到引号,还有感叹号时,体会到这句话中不容置疑的语气,练习读好这句话。在读的过程中学生必定会产生疑问,于是学生争相提问,思维发出激烈的碰撞,课堂氛围非常活跃。'‘这句话是谁对谁说的?”"为什么必须把'这条鱼'放掉?”“结果是怎么样的?”“这是条怎样的鱼?”听了学生的提问,我在课题边上打了四个大大的问号,并及时称赞同学们问得好,然后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认真读课文,从课文中去寻找答案。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是个有主动性的人,他们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一切有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

4、师。”要使学生具有探究意识,首先要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小学生对大自然的一切知识都感到新奇,求知欲非常强。利用这个特点,鼓励学生围绕课文题目多提问题,并乐于围绕自己所提问题从文中去寻求答案。二、品关键词,勤于探究我们老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发展小学生的主体性,应当在小学生主动求知的兴趣激发、主动求知的方法和能力习得、主动求知的探索精神的培养等方面做好文章。苏教版的教材都是文质兼美的好文章,很多文章中一些关键词都用得极妙,最为经典的就是三年级下册的《荷花》中那个描写荷叶的“冒”字,我们都会引导学生反复品读,体会这个“冒”字所蕴含的无穷生命力与那股蓬勃向上的气势。如

5、果我们经常在引领学生解读文本时关注关键词,让学生多问一问:这个词是什么意思?这个词能不能换成别的词语?它好在哪里?那么一旦习惯养成,学生在解读文本时探究意识就会增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就更加多元、深入。老师只是引导者,要让学生真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三、抓重点句,善于探究很多文章都有重点句,重点句是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在阅读过程中,以重点句作为整体阅读教学的切入点,能迅速把握主旨,准确理清层次,能真切体味情感。如果我们从重点句入手,找准切入点,把握好整篇文章的基调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促进阅读,那么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及语感的培养十分有效,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

6、阅读效果,提高阅读效率。如四年级的《徐悲鸿励志学画》中“功夫不负有心人。”揭示了文本的主旨。读懂这句话是本课的重点之一。我在教学中抓住这个重点,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共同研读,体会文章内涵。我首先让学生围绕这句话质疑,大家积极提问:"功夫”是什么意思?徐悲鸿在巴黎求学时是怎样下功夫的?'‘有心人”是什么意思?徐悲鸿是怎样的一个有心人?通过勤学苦练,他取得了哪些成绩?接着,我引导学生在小组共同研读的基础上解决这些问题。然后我拓展学生的探究领域,引导学生搜集、交流徐悲鸿勤学苦练的故事以及取得的艺术成就,加深对这句话的理解。并让学生结合其他名人或自己的成长经历,深刻领悟这句

7、话。通过层层推进的探究性阅读,引领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世界。由此可见,抓出文章的关键句,特别是表达文章中心与主旨的句子,让学生自主探究阅读,能让学生快速进入对课文理解之中。四、悟文中情,敢于探究情感是文学作品的生命,文学作品无情不成文。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大都包含丰富的人文价值,蕴含丰富的情感因素,要解读文本的内在意蕴,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必须通过学生与文本的不断互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究阅读中,激起情感的共鸣。我在教学四年级课文《老师,您好!》时,只有了解老师工作的辛劳与崇高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老师的崇敬和爱戴之情。我让学生反复诵读,体悟感情,充分进行合作探究。导入课文后,

8、让学生紧扣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