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的审美与建构

身体的审美与建构

ID:31910390

大小:24.95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1-27

身体的审美与建构_第1页
身体的审美与建构_第2页
身体的审美与建构_第3页
身体的审美与建构_第4页
身体的审美与建构_第5页
资源描述:

《身体的审美与建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湘潭大学文化自修论文身体的审美与建构学院:兴湘学院班级:2011级电子信息工程学号:姓名:8目录1、中国古代审美身体审美风尚——以魏晋时代为例。-------------------32、当代大学生身体审美趋向及特征-------------------52.1、审美的世俗化-------------------62.2、审美的感性化-------------------72.3、审美的功利化-------------------73、小结-------------------78“身体”的价值在今天无疑得到了大幅上扬。身体的生产性和消费性受到

2、关注,人们也从身体的历史性建构出发质疑性别秩序的合理性,“身体社会学”登堂入室;身体自身的权利得到了主张,而身体欲望的自主和放纵,也往往被视为是对笼罩个体的统一性道德话语的反抗,“身体伦理学”浮出水面;越来越泛滥的身体自身成为一种高密度、高清晰度的交流的媒体,随着敞开的身体符号充斥社会的各个角落,人们裸露的欲望甚至超过了观赏的兴趣,“身体传播学”招摇过市;身体写作包括所谓的下半身写作鼓噪一时,“性别诗学”和“身体叙事学”等也方兴未艾。从许多角度看,身体的权益一方面被尊重,一方面也是被滥用甚至盗用了,它成为当代欲望化、感官化生活的一个症候。身体的

3、勃兴作为一个文化现象是耐人寻味的。享有“感性学”之名的美学自然无法回避对身体现象的思考,“身体美学”也许比其他的学说更具有存在的合理性。总的来说,身体美学带有逃离传统的“心本体”的美学路径的企图,不仅是把身体作为被观照的美的对象,更重要的是探讨身体在美的感受、评判中的主导功能和内在机制,研究身体属性在审美创造活动中不可忽视、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在身体美学看来,审美活动中的“生命之力”要高于“理性之力”,而其中的“生理热量”又要高于“心理能量”。1、中国古代审美身体审美风尚——以魏晋时代为例。魏晋儒道会通,而生玄学,其基本治学理念为:以无御有,崇

4、本息末。在玄学视域下,魏晋身体理论的建构是玄学的重要维度。魏晋名士之身体观,在本体论层面侧重于有无之辩,在价值取向上侧重于8自然与名教的关系。魏晋玄学为身体美学提供了理论基础,使身体进入了玄学化的审美空间。一、以性御情:何晏、王弼作为正始玄学奠基者,其哲学观点是“以无为本”、方法论是“举本统末”,以“无”为世界的本原,成为魏晋玄学本体论基础。有之为有,恃无以生;事而为事,由无以成。夫道之而无语,名之而无名,视之而无形,听之而无声,则道之全焉。凡有皆始于无,故未形无名之时,则为万物之始。及其有形有名之时,则长之、育之、亭之、毒之,为其母也。言道以

5、无形无名始成万物,万物以始以成而不知其所以然,玄之又玄也。老子在宇宙生成论之维度启一有无问题。老子云:“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玄学把有无问题提升到本体论的高度,使有无问题与本末关系互相联系。那么,有无与本末的关系如何呢?“无”指称对天地万物存在的规定,是万物得以存在或生成的根据,即本体;“有”指称具体的事物。而“本”与“末”指称“无”与“有”之间的逻辑关系。楼宇烈认为,“王弼所谓‘本’、‘体’指根本或原则,所谓‘末’、‘用’指表象或作用。他认为,‘有’只足‘末’、‘用’,即只是各种表象、作用,而‘无’才是天地及其运动变化的真正根本、共同原

6、则。”何、王对“有”、“无”的论述,虽未直言身体,但为魏晋的身体美学奠定了学基础。魏晋士人身体之美是身体实践与身体虚践的结合。身体实践侧重于“有”,诸名士们的容行、举止、才德、品性;而身体虚践侧重于“无”,通过“有”来呈现形上的精神性向,诸如神、妙、清、放、逍遥的生命境界。有无之辩为自然与名教场域中的身体,渲染上玄学化的色彩。《老子》中的“自然”为自然而然8之意,而王弼认为所谓的“道法自然”,即“道”的产生、发展要符合规律或逻辑。自然之理落实到生命个体之上,就要符合人性,符合身体的现实。王弼亦如老子持贵身之论,老子对身体的基本欲望持否定态度。而

7、王弼重身且采取自然而然、顺其性命的态度。言任自然之气,致至柔之和,能若婴儿之无所欲乎?则物全而性得矣。(《老子十章注》。在王弼看来,修身之道亦如婴儿一样处在一种无思无虑、无适无莫的状态,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这样,就会与“道”同体,就会归于“道”。正如王弼所说:与天合德,体道大通,则乃至于穷极虚无也。圣人达自然之卜胜,畅万物之情,故因而不为,顺而不施。也就是说,生命主体“体道大通”而至“穷极虚无”之境,达“自然之性”,乃是自无为之举,最终为了达到“婴儿”之境。名教与自然的关系上,王弼认为名教出于自然。名教指当时社会政治制度和伦理道德观念的总称

8、。针对当时的社会现状,他认为,“故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礼”这种社会制度规范已浮于外饰,流于形式,成为束缚人的栓格。如何构建“名教”与“自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