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现状分析与重构思考

课堂教学现状分析与重构思考

ID:3205638

大小:35.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7-11-20

课堂教学现状分析与重构思考_第1页
课堂教学现状分析与重构思考_第2页
课堂教学现状分析与重构思考_第3页
课堂教学现状分析与重构思考_第4页
资源描述:

《课堂教学现状分析与重构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课堂教学现状分析与重构思考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则是教学。课程改革的方案一旦确定,教学改革就成了课程改革的重头戏。而教学的主阵地毕竟在课堂。所以,就此而言,如果课程教材改革是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的话,那么,课堂教学改革将是一场更持久、更复杂的攻坚战了。在这场攻坚战中,如果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学方式不转变,课程改革将流于形式,只能是事半功倍甚至劳而无功。事实上,只有深刻变化了的课堂,才能承载新课程的企盼,才能将新课程真真切切地体现在学校生活中,落实到教育教学中。面对传统的课堂教学和全新的课程改革,我们不得不冷

2、静地分析传统课堂教学的利弊,结合新课程理念,对课堂教学改革作出新的思考和重构。下面就当今基础教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弊端,以及新课程下对课堂教学的理解,谈点不成熟的分析与思考。希望抛砖引玉,能激发诸位同仁的讨论与争鸣,从而深化我们对素质教育的认识与实践。一、传统课堂教学存在的弊端及分析建国以来,我国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沿袭了前苏联的做法。这种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建国后相当一段时期来看,在当时我国经济、文化、科技等相对落后的历史时期,应当是起了较大的积极作用。但是,也正是这种“功利主义”的作法导致教育的不断异化演变,让我们的教育、

3、让我们的课堂教学走进了死胡同。从我们对新课程的认识和理解来看,不难发现传统课堂教学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弊端:(一)教条化。教条化突出地表现在课堂教学中“惟教材、惟教参、惟教案”,课堂教学中的“三惟”现象可以说十分普遍。教师把教材中的内容当作是金科玉律,把教参中的提示当作是永远不灭的真理,把预先设计好的教案当作是亦步亦趋的向导。课堂教学没有激情、没有创造、没有灵性、没有活力,有的只是平铺直叙、有的只是机械性的劳动,有的只是简单的重复活动以及应付与无奈。(二)模式化。模式化至少表现在两个方面:教学结构的模式化和教学具体行为的模式化。就教学结

4、构模式化来讲,我们绝大多数的课堂无论什么课型、什么学科,均清一色地运用半个世纪以前,前苏联凯罗夫的“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讲解新知、练习巩固、布置作业”这5个步骤。这种以不变应万变的程式化教学,阉割了课堂鲜活的灵魂,使课堂变得刻板和僵化。诚然,课堂教学结构需要模式、但这些环节与环节之间应因不同的课型、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年龄和年级有着不同得体现。这种以唯一来代替多样,用刻板来代替灵活的模式化教学效果是我们可以想得到、甚至体验到的了。课堂教学的模式化还突出地表现在具体的教学和管理行为上。例如,学生在任何情况下只能坐得规规矩矩、端端正正;所有课

5、前都是千篇一律的问候形式和问候用语等等。一种行为如果久而久之都是一种纯粹化了的形式表现出来,就逐渐只保留它的形式意义了,而实质性的东西就会越来越远。这种模式化的教学行为无异于给学生套上镣铐,给他们身心加上沉重的负担。(三)单一化。单一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教学目标单一化、教学组织形式单一化和活动角色的单一化。教学目标单一化表现在课堂教学对知识目标“情有独钟”,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课堂上,教师着重于知识的传递无可厚非,若仅仅关注知识,把知识传递作为自己唯一要完成的职责,就有失偏颇了。从心理学角度讲,人的心理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统一体,

6、知、情、意、行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就此而言,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既要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又要关注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达到三个维度的整合。单一化表现二:教学组织形式的单一化。在我国中小学课堂上,占支配地位的几乎一直是“秧田式”的课桌椅方式,不论是讲授、讨论,也不论学生人多、人少,均清一色使用这种整齐划一的排列形式。好像只有这种形式才有利于学生获取知识,增长才干、陶冶情操一样。而事实上,在这种狭小的空间里,学生日复一日地从事着单一化的学习活动,本身不利于课堂的交互,也容易让学生滋生厌学情绪。单一化表现三:活动角色单一化。在

7、众多的课堂上,只能看到、听到教师和少数学生的声音,缺乏大多数学生的真正参与。甚至于课堂演化成这样一种景象:教师如同钦差大臣、手中教材如同圣旨,而学生就如同俯首听命的臣民。类似教师“独角戏”式的表演成了众多课堂常见的一幕,学生(多数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权利被无情的剥夺,学生不是课堂的主体,自主、探究、创造谈何实现。(四)静态化。静态化至少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课堂上无真正的互动、交往。普遍的课堂互动与交往更多的是流于形式,只不过是教师为了延伸教学、推进教学进度创设的“圈套”而已。真正意义上的互动与交往应该是平等展开的,没有上下、尊卑之别,在

8、相互倾听的基础上,逐步深入,达到问题的相互理解与把握。互动与交往不仅限于师生间的,同时应更多的体现在生生之间,往往他们之间的“共鸣”效应还更有震撼力。二是课堂上只教固定化了的知识,而极少涉及探究知识的方法。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