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第七单元课文梳理

八年级(下)第七单元课文梳理

ID:32293912

大小:34.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2-02

八年级(下)第七单元课文梳理_第1页
八年级(下)第七单元课文梳理_第2页
八年级(下)第七单元课文梳理_第3页
八年级(下)第七单元课文梳理_第4页
八年级(下)第七单元课文梳理_第5页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下)第七单元课文梳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八年级(下)第七单元课文梳理      一、桃花源记      古今异义   1.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新鲜、可口   2.交通 古义:互相通达 今义:道路   3.妻子 古义:妻子和子女 今义:单指妻   4.问讯 古义:询问消息 今义:询问   5.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6.间隔 古义:不来往 今义:隔开,隔断   7.无论 古义:不用说 今义:不管怎么样   8.不足 古义:不值得 今义:不够      词类活用   1.欲穷其林。   穷:本义为“尽头”,此处意为“走到……的尽头”。名词作动词。   2.渔人甚异

2、之。   异:奇怪,诧异。“异之”正确顺序为“以之为异”,“认为……很奇怪”。形容词意动用法;   3.处处志之   志:本义为“标志”,此处意为“做标记”。名词作动词。   通假字   要,通邀,邀请 例句: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特殊句式   1.武陵人捕鱼为业   谓语动词省略。“武陵人以捕鱼为业”,“以……为”意为“把……当作”,是古汉语中常用句式。   2.黄发垂髫   黄发,古时认为老人头发由白转黄是长寿的表征,这里代指老年人;垂髫,古时小孩不扎结头发,头发下垂,这里代指儿童。“黄发垂髫”,以两种事物的特征来代这两种事物,使用了借代的修

3、辞手法。   3.问所从来   宾语前置。句子的正确顺序应该是“问从所来”,意为“问他从哪里来”,“所”为宾语,指“哪里”,应放在动词“从”之后,此处为倒装语序。   4.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判断句。“南阳的刘子骥,是品德高尚的人。”后一句是对前一事物的判断和评价。这种判断句多用如下几种句式:“……者,……也”、“……,……也”、“……者,……”等。   文章结构   故事回环跌宕,处处设疑,以渔人行踪为线索,全篇思路:发现桃花源──叙写桃花源──议论桃花源──不能再入桃花源。全文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Page52021/8/17(第1自然段),先交

4、代时间和事情的缘由,以增强文章的真实性,而后写渔人的“奇遇”和桃花源外的优美景色。   第二层(2~3自然段),写渔人发现桃花源的过程,以及桃花源内的景象。作者先写桃花源入口狭窄,点明其因不易发现、人迹罕至,而长期与世隔绝。紧接着围绕桃花源的地势、房屋、田土、人物种作和衣着等,以生动的笔调,勾勒出一幅“怡然自乐”的美好的生活图景。作者把自己的理想全部倾注在描绘和记叙之中,以桃花源的美好境界来否定现实的黑暗社会。   第三层(4自然段),写寻访桃花源留下了虚无缥缈的结局。      这是一个平和、安宁的桃花源。村中人人劳作、人人平等,没有剥削、没有战乱、生活安定

5、、风气淳朴,是一个作者向往的理想社会。作者在这里,贯注了自己对理想社会的强烈追求的愿望,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民渴望摆脱剥削、压迫,追求幸福、安定生活的美好愿望。         二、岳阳楼记   课文剖析   1.重点精讲    第5段是全篇的重心,以“嗟夫”开启,兼有抒情和议论的意味。作者在列举了悲喜两种情境后,笔调突然激扬,道出了超乎这两者之上的一种更高的理想境界,那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感物而动,因物悲喜虽然是人之常情,但并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古代的仁人,就有坚定的意志,不为外界条件的变化动摇。无论是“居庙堂

6、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忧国忧民之心不改,“进亦忧,退亦忧”,这似乎有悖于常理,有些不可思议。作者也就此拟出一问一答,假托古圣立言,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誓言,曲终奏雅,点明了全篇的主旨。“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一句结语,悲凉慷慨,一往情深,令人感喟。文章最后标明写作时间,与篇首照应。   2.写法精讲   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有什么作用?   本文全篇仅368字,却内容充实,情感丰富,将叙事、写景、议论、抒情自然结合起来,既有对事情本末的交代,又有对湖光水色的描写;既有精警深刻的议论,又有惆怅悲沉的抒情。记楼,记事,更寄托

7、自己的心志。作者又善于以简驭繁,巧妙地转换内容和写法。如以“前人之述备矣”一语带过无数叙述,以“然则”一语引出“览物之情”,以“或异二者之为”展开议论话题,等等,千回百转,层层推进,叙事言情都入化境。   本文的句式是如何骈散结合的?   这篇记文以单行散句为主,间以骈偶短句,既流利畅达,又简洁凝练。散句骈句的运用,依文章内容而变化。如开头结尾的叙述文字用散句,庄严而质朴;中间写景状物的语句多用骈句,辞彩华美,音韵和谐;议论抒情语段(“嗟夫”一段)也用散句,抑扬顿挫,富于变化。这样,骈散交替,叙议结合,文质兼美,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怎样理解“先天下之

8、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先天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