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八年级(下)第七单元课文梳理.doc

语文版八年级(下)第七单元课文梳理.doc

ID:59494179

大小:78.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20-11-03

语文版八年级(下)第七单元课文梳理.doc_第1页
语文版八年级(下)第七单元课文梳理.doc_第2页
语文版八年级(下)第七单元课文梳理.doc_第3页
语文版八年级(下)第七单元课文梳理.doc_第4页
语文版八年级(下)第七单元课文梳理.doc_第5页
语文版八年级(下)第七单元课文梳理.doc_第6页
语文版八年级(下)第七单元课文梳理.doc_第7页
语文版八年级(下)第七单元课文梳理.doc_第8页
资源描述:

《语文版八年级(下)第七单元课文梳理.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语文版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教师版)八年级(下)第七单元课文梳理125.桃花源记(一)文学常识1.陶渊明(约365~427年),字元亮,又名潜,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位田园诗人。东晋末期南朝宋政治家、初期诗人、辞赋家、田园诗人、隐逸诗人,归隐后写了大量田园诗,成为山水田园诗派的创始人。自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因为好喝酒,又被称为酒圣陶渊明。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有《陶渊明集》。陶渊明的诗和辞赋散文在艺术上

2、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开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新的境界。作品平淡自然,出于真实感受,影响唐代诗歌的创作。(吾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2.A.“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记叙描写,也可抒情议论,是属于散文的范畴。B.“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二)创作背景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苍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主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

3、,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岁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同时,东晋王朝承袭旧制,实行门阀制度,保护高门士族贵族官僚的特权,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像陶渊明这样一个祖辈父辈仅做过一任太守一类官职,家境早已败落的寒门之士,当然就“壮志难酬”了。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义熙元年(405年),他坚定而坚决地辞去了上任仅81天的彭泽县令,与统治者最后决裂,长期归隐田园,躬耕僻野。他虽远在江湖,仍旧关心国

4、家政事。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棉被闷死晋恭帝。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三)主要内容与文章结构1.主要内容:本文作者运用丰富的想象,生动地叙述了武陵渔人“发现”桃花源的经过,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情景,虚构了一个人

5、人劳作、人人平等,没有剥削、没有战乱,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理想社会,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们渴望摆脱剥削、压迫,追求幸福、安定生活的美好愿望。当然,作者的这一理想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文章结尾写到众人再也找不到桃花源,隐喻桃花源这样的理想社会是不存在的。2.文章结构故事回环跌宕,处处设疑,以武陵渔人行踪为线索,全篇思路:发现桃花源——叙写桃花源——议论桃花源——不能再入桃花源。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写渔人无意间发现桃花源入口。第二部分(2~3段),写

6、渔人发现桃花源的过程,以及桃花源内的景象。本部分又可分为两层:第一层(第2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发现桃花源中人们生活美满。第二层(第3段),写桃花源中的人热情接待渔人。这一部分作者先写桃花源入口狭窄,点明其因不易发现、人迹罕至,而长期与世隔绝。紧接着围绕桃花源的地势、房屋、田土、人物种作和衣着等,以生动的笔调,勾勒出一幅“怡然自乐”的美好的生活图景。作者把自己的理想全部倾注在描绘和记叙之中,以桃花源的美好境界来否定现实的黑暗社会。第三部分(第4段),写渔人再寻桃花源,终不可得;别的人也没能找到桃花源。这是一个平和、安宁的桃花源。

7、村中人人劳作、人人平等,没有剥削、没有战乱、生活安定、风气淳朴,是一个作者向往的理想社会。作者在这里,贯注了自己对理想社会的强烈追求的愿望,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民渴望摆脱剥削、压迫,追求幸福、安定生活的美好愿望。(四)写作特色本文艺术构思精巧,借武陵渔人行踪为线索,把现实与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也是本文一个特点。语言简练、隽永,看似轻描淡写,但其中的描写使得景物历历在目,令人神往。文章有详有略,中心突出。(五)解释下列加横线的字的意思1.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沿,沿着

8、)溪行,忘路之(结构助词,的)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两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颜色鲜艳美丽),落英(花)缤纷(繁多而纷乱的样子)。渔人甚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异,对……感到诧异)之。复(又)前行,欲(想要)穷(尽,走到……尽头)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