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学概论笔记

训诂学概论笔记

ID:32394412

大小:137.00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9-02-04

训诂学概论笔记_第1页
训诂学概论笔记_第2页
训诂学概论笔记_第3页
训诂学概论笔记_第4页
训诂学概论笔记_第5页
资源描述:

《训诂学概论笔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训诂学概论》方一新第一章训诂和训诂学第一节什么是训诂1.训诂:训诂又叫训故、训古、诂训,兼有动词和名词两种词性:作动词用时,指对古语作解释;作名词用时,指对古语所作的解释。P22.“训”本义是劝道、教诲,引申出解释、解说义。“诂”字始用于汉代。也可作“故”指古语、名词。诂和故是古今字。诂可做动词,是训释故言之义。训诂一词始源于汉代。第二节训诂的起源3.产生训诂的原因:主要就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时间的推移,语言发展变化了,后人读前人的作品,已经有语言上的障碍而不能通晓,需要有人来疏通解释。于是,训诂就应运而生了。P4最早的训诂现象是殷商甲骨文中的训释性语句。真正意义上系统的训诂工作从汉代开始

2、。第三节什么是训诂学3.训诂学:训诂学就是研究训诂的学问。是汉语言文字学的一个分支,其任务是对零上的、感性的训诂现象作理论上的归纳与总结,解释规律,阐述义例、总结方法手段,用以指导训诂时间。P8第四节训诂学和相关学科的关系4.造字假借:是指语言中某些词有音无字,借用同音字来表示。如“汝”,本来是河流名,借作第二人称代词。P9---训诂学与音韵学5.用字假借:一般称之为通假,是指本来有这个字而不用,借用了另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表示。如借“草”为“艸”。P96.文字学:文字学是研究文字的起源、发展、性质、体系以及文字形、音、义关系的学科,汉字表意文字的特点,决定了我国古代文字学的特殊地位以及和

3、训诂学之间的密切关系。P107.形训:形训是传统的训诂方式之一,指通过分析文字的形体构造来解释字义。P118.语义学:指对自然语言中词语意义的研究,源自于西方语言学家。语义学分为哲学语义学、历史语义学和结构语义学等。1893年,法国学者M.布雷阿尔第一次使用“语义学”这个名称。P129.训诂学与语义学的关系:训诂学是主要从语义的角度来研究古代文献的一门学科,因此,训诂学和语义学特别是历史语义学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它研究的重点是语义。但训诂学并不等同于语义学,因为和属于纯语言学的语义学相比,训诂学涉及到的范围要宽广得多,包括了分析句意、章旨、语法、修辞等等。另外,正如王力所指出的那样,训诂学

4、和语义学在研究方法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别。P1310.词汇学:现代语言学的一个部门,传统上把词汇学分成三个分支,即:研究词汇的起源和发展的历史的,叫历史词汇学;研究某个时期的词汇系统的,叫描写词汇学;研究语言词汇的一般理论的,叫普通词汇学。P1311.训诂学和词汇学为什么不能混而同之?这是因为:1)训诂学和词汇学研究的对象及范围不同。训诂学以古代的训诂实践、理论为研究对象,涉及到的内容除了词义问题外,还包括文字音韵、句读、语法、修辞以及典章制度、天文地理、动物植物等等,面比较广;词汇学只研究词的构造、词汇的发展、构成及其规范。2)训诂学和词汇学研究的侧重不同。传统训诂学的重点在于具体词义的考释

5、,而现代词汇学着重理论模式的建立,两者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15《训诂学概论》方一新3)训诂学研究的理论和成果,无疑对汉语词汇学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另一方面,作为新时期的训诂学研究,也应该积极吸收现代词汇学研究的方法、理论,以便在理论性、科学性方面更进一步,使训诂学这一传统学科发出新的活力。P1412.词源学:也叫语源学,是研究词的形式和意义来源的学科。P1413.词典学:词典学是专门研究词典编纂的学科,其任务是搜集许多词项,并对它进行分类、比较和注释。P1514.训诂学、语义学和词汇学三者之间的关系:1)训诂学和语义学、词汇学不能合而为一,这是因为,这三者在研究的范围还是各有侧重,三者的研

6、究方法也不必完全划一,这三者可以成为相互交叉的、关系密切的、然而又是各自独立的学科,三者在它们的发展中互相促进,相辅相成。2)在语言学领域里,训诂学应当与汉语词汇学和语义学衔接,训诂学理论建设应当大量借鉴词汇学和语义学的已有成果,而从训诂学中开掘、概括出的理论原理,也必然是对汉语词汇学和语义学的充实,甚至使这两门学科现有的体系发生重要的变化。3)训诂学就其时代特点及其既定任务来说,与汉语历史词汇学和历史语义学又是不能等同的。P1515.互文:就是一种修辞现象,它是指上下相对的两句或同一句的前后两部分参互见义,以使行文简洁而富有变化。也称互言、互辞、互文见异。P19第二章训诂学的功用16.系

7、统学习训诂学有什么功用?P251)指导古文学习。2)指导古文献校理。3)指导辞书编纂。第一节指导古文学习第二节指导古文献校理17.“信、达、雅”:由近代学者严复提出。“信”指忠实于原文,准确传达原文旨意;“达”指语言顺畅,文意贯通;“雅”指文辞典雅优美,富有原文情趣。P3818.杨伯峻是如何证明《列子》是魏晋人伪作的?P41主要是从以下几点:1)《天瑞篇》有“数十年来”的话,这是先秦两汉时所没有的,而和后代如《世说新语》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