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A文】石油地质学-第五章.ppt

【7A文】石油地质学-第五章.ppt

ID:32505004

大小:1.15 MB

页数:35页

时间:2019-02-09

【7A文】石油地质学-第五章.ppt_第1页
【7A文】石油地质学-第五章.ppt_第2页
【7A文】石油地质学-第五章.ppt_第3页
【7A文】石油地质学-第五章.ppt_第4页
【7A文】石油地质学-第五章.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7A文】石油地质学-第五章.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石油地质学PetroleumGeology第五章油气的聚集第五章油气的聚集圈闭与油气藏油气成藏要素油气聚集油气藏的再形成油气藏形成时间的确定第一节圈闭与油气藏一、基本概念(一)圈闭(trap):适合于油气聚集,形成油气藏的地质场所。圈闭的组成:1.适合于油气储渗的储集层2.具有阻止油气散失的盖层3.从各方面阻止油气继续运移的遮挡物(二)油气藏(reservoir):单一圈闭中油气的聚集。单一圈闭的含义:1.受单一要素控制的圈闭;2.受同一面积、同一个储集层的控制;3.具有统一的压力系统,统一的油气水边界。油藏:圈闭中只有石油的聚集气藏:圈闭中只有天然气的聚集商业性油气藏(原工业性油

2、气藏,commercialreservoir):在一定的政治、技术、经济条件下,具有商业开采价值的油气藏。第一节圈闭与油气藏二、圈闭的度量(一)圈闭的最大有效容积(最大聚集油气体积)V=F×H×DV-有效容积;F-闭合面积;H–储集层的有效厚度;D--储层平均孔隙度;(二)圈闭的闭合高度和闭合面积1.溢出点(spillpoint):油气充满圈闭后最先开始向外溢出的位置点。2.闭合面积(closurearea):通过溢出点的构造等高线所圈定的封闭区面积。又称:通过溢出点的水平面与储集层顶面或断层面、不整合面、地层尖灭带相交构成的闭合区面积。3.闭合高度(theclosure):圈闭中

3、储集层顶面最高点与溢出点之间海拔高差。第一节圈闭与油气藏三、油气藏的度量(一)含油气边缘油--气(油--水)分界面与储集层顶面的交线,称含油外边界。油--水分界面与储集层底面的交线,称含油内边界。油藏高度<储层厚度----无含油内边界(二)油(气)藏高度1.油藏高度:油藏最高点与油水界面的海拔高差,称油藏高度。2.气藏高度:气藏最高点与油-气(气-水)界面的海拔高差,称气藏高度(气顶高度)。气藏高度+油藏高度==油气藏高度(三)含油气面积1.含油面积:含油外边缘所圈定的面积。2.含气面积:含气外边缘所所圈定的面积。(四)边水底水1.边水:油藏中间构造高点附近无可动水,边部才有可动的

4、水。边水油藏。2.底水:油柱底下到处都有可动的油田水。底水油藏。油层含油高度>储层厚度边水油层含油高度<储层厚度底水第二节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一个含油气盆地内能否形成油气藏,必须具备六个方面的基本条件,即六大成油要素:生油层—油气藏形成的物质基础储集层—油气的储集空间和运移通道盖层—封闭油气,油气藏的保护层运移—油气从生油层进入储集层,在储集层中分散→集中过程圈闭—油气聚集的场所保存—油气藏免遭破坏,得以保存第三节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一、充足的油气来源——形成油气藏的物质基础(一)衡量油源丰富程度的标志1.生油岩的总体积大小2.Kerogen的丰度和类型3.沉积有机质的成熟度和转化

5、率4.生油岩的排烃效率其中,1、2两项取决于:(1)含油气盆地的构造条件→坳陷的形成(2)含油气盆地的沉积环境→生油凹陷形成(3)沉积物的沉积速度、保存→还原环境形成(4)盆地稳定下沉持续的时间→形成适于演化的温度和压力3、4两项取决于:(1)生油岩的埋藏史和地温史(2)生油岩的沉积速率和持续的时间一般情况下,沉积速率高,沉降历史长,沉积厚度大的大中型含油气盆地内,油源丰富。但亦有小而肥盆地。第三节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二)盆地油源丰富程度的划分1.划分依据(1)含油气盆地面积大小(生油岩体积大小)(2)含油气盆地内累计油气可采储量(3)单位面积可采储量2.分类方案将含油气盆地油源

6、丰富程度分为三类:(1)油源丰富盆地:单位面积可采储量>2万m3/km2(2)油源中等盆地:单位面积可采储量500—2万m3/km2(3)油源贫乏盆地:单位面积可采储量<500m3/km2第三节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二、有利的生储盖组合(一)基本概念生储盖组合:通常把生油层、储集层和盖层同时存在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套地层称一个生储盖组合。有利的生储盖组合:是指生油层中生成的油气能及时运移到储集层中并保存下来的生储盖组合。主要取决于:1.输导能力和排出条件的好坏;它们受:(1)生油层和储集层接触关系控制接触关系可分为三种方式:面接触(互层式上伏式下覆式)带接触(侧变式)体接触(封闭式)

7、(2)生油层与储集层之间压力差控制(3)孔洞缝的发育程度—通道2.盖层的质量和厚度---决定保存条件好坏第三节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二)生储盖组合类型分为两大类(由生储接触关系)1.连续型生储盖组合组合内无沉积间断,无断层(上下侧--指生油层位置)。(1)垂直交替型A、下伏式B、上覆式C、互层式(2)侧变式A、指状交叉式B、侧变式(3)透镜状(或不规则状)孤立储集体2.不连续型(或间断型)生储盖组合(1)不整合型A、下伏式侧下伏式;B、上覆式侧上伏式;C、下侧上伏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