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河源市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

广东省河源市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

ID:32762932

大小:88.18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02-15

广东省河源市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_第1页
广东省河源市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_第2页
广东省河源市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_第3页
广东省河源市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_第4页
广东省河源市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_第5页
资源描述:

《广东省河源市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诗人生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2.朗读、背诵、默写这五首诗歌。3.注意朗读诗歌的节奏和韵律。4.学会赏析诗歌,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共2课时。第一课时登幽州台歌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体会本诗的意境。2.背诵全诗,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心情。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千金市骨。燕昭王成为明君圣主的代表,黄金台也成了明君圣主礼•遇贤才的象征。此后,有多少怀才不遇的文人,登上幽州台,凭古吊今,感怀时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陈子昂的一首诗《登

2、幽州台歌》。(出示课题、作者)21一、资料助读1•关于作者: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前驱者。其诗思想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2.关于作品:《登幽州台歌》是中国唐代诗人陈子昂所作的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古人”和“来者”,都是指像燕昭王那样礼贤下士、重用人才的明君。这首诗通过抒发诗人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正直、多才而遭遇困厄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

3、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具有深刻的典型社会意义。3.关于背景: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西南),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一)自读诗句,理解诗意。1.学生细读诗,借助词

4、典,把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常握,实在不会的则做上记号待上课时解决。2.指名读。读出韵味和节奏。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Z/悠悠,独/怆然/而/涕下。3.说说自己读懂了哪些句子,你展开了哪些想象,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句。4.全班交流。(二)朗读指导,领悟诗情。1.再读体会,思考:诗屮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我们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呢?2.学生自由读,在小组内讨论。,3.情感朗读,赛读。4.齐读。三、再读古诗,赏析内容1•前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古人”指谁?“来者”指谁?写出了作者怎

5、样的境遇?2.后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诗人为什么见此景而涕下?3.登临:诗人登到高处叫“登临”,临,面对。登到高处面对开阔的景物,人的心胸会为之一动,于是便有了许多联想和想象,抒发出來,写下來,就是诗文。陈子昂登临幽州台,面对无限的时空,不免产生一种孤寂悲凉之感,再联想到自己的境遇,便产生了生不逢吋、怀才不遇的愁苦心情。4.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明确)这首诗通过写登临幽州台的所想所感,抒发作者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愁苦情怀。5.这首诗看起来比较消极,但其实较不然,他流露出作者积极进取的建功立业的

6、强烈渴望。四、熟读吟诵,拓展延伸。板书设计教学冃标1.通过查字典或有关资料,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大致理解诗屮描述的情景。2.想象诗句描绘的景彖,引导学生理解诗中蕴含的道理。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和默写全诗。导入新课猜一猜,他是谁?(教师逐次口述下列内容)①他官至宰相,且两度任相;②他是现在的江西临川人;③他坚持变法,虽然最后以失败告终,但却被列宇誉为“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④他还是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⑤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是我们学过的他•的名句。⑦

7、他字介甫,号半山,被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亦称王文公。资料链接1.关于作者:已经介绍。1050年夏天,王安石在浙江鄭县做知县,任满以后回江西临川故乡,途经杭州时,登临杭州西湖飞来峰,有感而发,写下这首七绝。这一年王安石正好三十岁。2.关于背景:《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皇祐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鄭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绍兴,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Z作。此时年轻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來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二、朗读诗歌,

8、整体感知1.(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做到读准字咅,最好还能读出古诗的节奏。(2)谁能代替诗人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两人读,并正音)(3)我们一起当王安石,把这首诗齐读一遍。(4)你再认真读一读,想一想,从这首诗里你捕捉到了哪些信息,想彖出什么样的画面?(交流要点:人、峰、塔、云、日等,其他人可以补充,老师随机板书。)(5)它们又有着一种怎样的联系呢?能不能把这几个字连起来说一说?三、诵读诗歌,理解内容L解读1、2句。(1)指名读诗句。(2)理解词语。寻:古代的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千寻”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