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2019届高考历史总复习单元检测二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

通用版2019届高考历史总复习单元检测二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

ID:32783933

大小:64.83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2-15

通用版2019届高考历史总复习单元检测二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_第1页
通用版2019届高考历史总复习单元检测二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_第2页
通用版2019届高考历史总复习单元检测二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_第3页
通用版2019届高考历史总复习单元检测二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_第4页
通用版2019届高考历史总复习单元检测二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_第5页
资源描述:

《通用版2019届高考历史总复习单元检测二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单元检测(二)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先秦著作《山海经》记载:“后稷(后稷是古代周族始祖)播百谷。稷之孙曰叔均,始作牛耕。”从考古发现来看,在河南、山西、江苏、浙江、上海、广西、内蒙古、吉林等省市出土了商周时期的石犁。这说明()A.历史记述的正误必须得到考古发现佐证B.文献资料不能作为一手史料C.i商周时期我国就出现了铁犁牛耕D.我国使用牛耕技术的历史久远解析:选D考古不是历史记述正误的唯一佐证标准,故A项错误;文献资料分为一手史料、二手史料,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铁犁的相关信

2、息,故C项错误;材料“稷之孙口叔均,始作牛耕”“从考古发现来看……出土了商周时期的石犁”,都佐证了我国牛耕技术的历史久远,故D项正确。2.阅读东汉时期我国西南地区铁器分布表。由此可以推知()省份地点铁器物种类四川绵阳斧、舖、锈四川荥经铁锄、曲柄刀、削刀重庆巫山铁犁锌、长钎形器、铁削重庆涪陵铁斧、铁锯、刻刀A.西南农业已逐步实现精耕细作B.铁器成为西南主要生产工具C.铁器在逐步向西南地区推广D.西南冶铁技术水平大大提高解析:选C铁犁牛耕只是古代中国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下主要的生产工具和农业动力,铁器的广泛分布并不意味着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实现,故A项错误;

3、材料表格所展示的只是东汉时期我国酋南地区铁器分布表而非比例表,所以仅仅依据该表格难以推断铁器是否成为西南地区主要的生产工具,故B项错误;通过材料表格不难看出,铁器于东汉时期在西南地区的分布已经比较广泛,故C项正确;西南地区铁器的广泛分布并不意味着该地区的冶铁技术水平大大提高,故D项错误。3.(2018・沧州质检)《汉书•货殖传》记载富商罗裒以其半“赂遗曲阳、定陵侯,依其权力,赊贷郡国,人莫敢负。攢盐井之利,期年所得自倍”。同时期,丞相张禹“内殖货财……多买田至四百顷”。材料主要反映出()A.盐铁官营制度开始实行B.重农抑商政策发生转变C.官商一体影响社会秩

4、序D.富豪专横威胁中央集权解析:选C根据材料“富商罗裒……擅盐井之利”可知富商与官府勾结擅营盐井之利,官商结合扰乱正常社会秩序,故A项错误,C项正确;自战国以來,中国古代始终奉行重农抑商政策,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地方豪强对中央集权的影响,故D项错误。4.表中主要总结了中国古代农民称谓的变化情况,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朝代夏商周秦汉魏晋宋元称谓住、人、众、野人夫、仆田客、部曲佃客、庄客、农户A.土地经营制度的变化B.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形成C.历代赋役制度的改革D.农民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解析:选A从夏商周到宋元农民的称谓变化体现了中国土地经营制度从井

5、田制(土地国有制)到小农经济(土地私有制),再到封建土地私有制下的租佃制的演变,故A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已形成,故B项错误;赋役制度指的是赋税和徭役的征派,与题意无关,故C项错误;农民称谓的变化体现了农民人身依附关系的发展变化,并未体现农民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故D项错误。5.《国语•齐语》载:工之子恒为工;《荀子•儒效》载:工匠之子,莫不继事;《唐六典》载:工商皆为家传其业以求利。上述记载()A.表明手工业的发展为官府垄断B.阐释了手工业技术的传承特点C.说明手工商业在家族Z间传承D.反映了家庭手工业居从屈地位解析:选B手工业为官府所垄

6、断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A项错误;材料中工商业传承,呈现传于子的特点,故B项正确;材料屮“工之子”“工匠之子”是传于儿子,不体现在家族间传承,故C项错误;手工业技术传承不能体现是哪种手工业经营方式,故D项错误。6.(2018•黄石调研)据珠江三角洲地区番禺、顺徳等十余州县统汁,永乐年间共有墟市33个,嘉靖时增至95个,万历时更发展到176个。福建顺昌县弘治年间只有墟市4处,嘉靖时增至8处;建宁县更从原来的1个增至9个。明屮后期不断增长集市数量说明()A.农民与市场的联系不断加强B.南北经济交流日趋频繁C.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D.州县集市的密度北方超过南方解析

7、:选A集市主要产生在城乡结合地带,是农民交换货物的重要场所,故A项正确;材料仅涉及地方集市发展状况,没有涉及南北交流,故B项错误;资本主义萌芽的特征是雇佣劳动关系,材料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北方集市发展状况,故D项错误。5.南宋后期的谢维新说:“今世俗所谓布者,乃用木棉或细葛、麻芒、花卉等物为之。”此后,我国中原地区衣被原料逐渐转变为以棉花为主。材料表明南宋以后()A.种植结构发生重大变化B.经济重心基本转移至南方C.衣被原料受到政府关注D.中原成为棉花种植的中心解析:选A由于棉花于宋末元初传至中原地区,这直接导致了此后的古代中国种植结构发生了重

8、大变化,棉花逐渐取代木棉成为人们衣被原料的主要材料,故A项正确;B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