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安丸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100例疗效观察

胃肠安丸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100例疗效观察

ID:32952137

大小:59.22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2-18

胃肠安丸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100例疗效观察_第1页
胃肠安丸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100例疗效观察_第2页
胃肠安丸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100例疗效观察_第3页
胃肠安丸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100例疗效观察_第4页
资源描述:

《胃肠安丸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100例疗效观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胃肠安丸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100例疗效观察【摘要】目的:观察胃肠安丸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疗效。方法:将238例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病例分为两组,两组基础治疗相同,观察组100例使用胃肠安丸治疗,而对照组138例未使用胃肠安丸进行治疗。比较两组呕吐、退热和腹泻改善时间及总病程、治疗3天后有效率。结果:观察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观察组腹泻改善时间及总病程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呕吐、退热改善时间差异无显著性,观察组治疗3天后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结论:胃肠安丸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疗效确切。【关键词】肠炎;轮状病毒感染;胃肠安丸轮状病毒肠炎是儿科常见病,一般发生在秋季寒冷季节,每

2、年10月份至次年2月份是高发季节,常侵犯6个月至3岁的婴幼儿,临床表现从无症状、轻微发病到重症病例,较重的病例表现为突然发病,包括发热、呕吐、腹痛、水样便,但不含粘液及脓血,易引起脱水、电解质紊乱及酸中毒。[1]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主要采用对症治疗,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中毒。我院采用胃肠安丸治疗轮状病毒患儿100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科2011年10月至2013年2月共收治238例小儿轮状病毒肠炎,其中男125例,女113例,平均年龄为2.5---41月。入院时病程(3.15±2.01)天,大便为黄稀水样或蛋花汤样便,量不

3、等,无粘液及脓血便,无腥臭味,大便常规见脂肪球,少数有红细胞、白细胞。细菌培养无致病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粪便轮状病毒均阳性。发病初期基本均有发热、呕吐,合并轻度脱水89例,中毒脱水42例,低钾血症12例。238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100例,对照组138例。两组在平均年龄、腹泻程度、年龄、体重、喂养方式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1.2治疗方法两组均给予蒙脱石散口服,并给予补液,纠正脱水、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均不适用抗生素,发热、呕吐者对症处理。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胃肠安丸口服。胃肠安丸的用法为:1岁以下:每次1粒,每日3次,1岁-一

4、3岁:每次1.5粒,每日3次,3岁以上:每次2粒,每日3次、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呕吐、退热和腹泻改善时间及总疗程、治疗3天后有效率。1.4疗效判断标准根据《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的疗效标准分为:显效:治疗72h粪便性状及次数恢复正常,全身症状消失;有效:治疗72h粪便性状及次数提示明显好转,全身症状明显好转;无效:治疗72h粪便性状及次数提示无好转甚至恶化。[2]1.5统计学处理利用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见表2o治疗3天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2.0%(82/100),对照组为60.9%(84/1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5、4.658,P=0.0298)3讨论在西医中,轮状病毒主要侵犯十二指肠及空腔近端粘膜上皮细胞,使具有吸收功能和富含双糖酶的小肠微绒毛顶端被破坏呈斑点状病灶,引起吸收功能障碍和双糖酶不足及其活性下降,最终导致未吸收的肠液和食物中消化不全的糖类积滞肠腔内,继发肠液的渗透压增高和微绒毛上皮细胞钠转运的功能障碍,造成大量水样泻。同时破坏了肠道内环境,使肠道内厌氧菌大量减少,破坏肠道内微生态系统,导致肠粘膜的屏障功能与拮抗作用失衡,[3]促使腹泻加重,常合并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严重者可导致死亡。按照中医理论,小儿轮状病毒肠炎应属“泄泻”范畴,中医认为婴幼儿脾胃的虚弱,感

6、受风寒等都可能致病,又因其多发生在秋冬季节,大便次数增多,且伴有发热、呕吐等症状,故属中医的湿热证,胃肠安丸组方中君药为沉香、木香、檀香及麝香,有芳香化湿、理气和胃、通经止痛之功效,臣药中大黄及巴豆霜均有消积导滞的作用,其中大黄味苦性寒,能荡S3涤胃肠积滞,对湿热证有很好作用。且胃肠安丸的药效学基础体内、体外实验结果表明具有明显抗病毒作用。且胃肠安丸经急性毒性研究及长期毒性研究均未发现因药物引起的明显改变和损伤,值得临床推广使用。参考文献:[1]王蓿,方肇寅,高倩•中国轮状病毒腹泻的经济负担浅析[R]・北京:第二届国际轮状病毒腹泻疫苗研讨会,2005.[2]方鹤松,

7、魏承毓,段恕诚,等.1998年全国腹泻病防治学术研讨会会议纪要[J]・中华儿科杂志,1999,24(3):166-171.[1]杨美夯.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轮状病毒肠炎患儿肠道菌群变化的临床意义[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6,21(9):683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