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间质瘤的螺旋ct表现及鉴别诊断

胃间质瘤的螺旋ct表现及鉴别诊断

ID:32952162

大小:58.96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2-18

胃间质瘤的螺旋ct表现及鉴别诊断_第1页
胃间质瘤的螺旋ct表现及鉴别诊断_第2页
胃间质瘤的螺旋ct表现及鉴别诊断_第3页
胃间质瘤的螺旋ct表现及鉴别诊断_第4页
胃间质瘤的螺旋ct表现及鉴别诊断_第5页
资源描述:

《胃间质瘤的螺旋ct表现及鉴别诊断》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胃间质瘤的螺旋CT表现及鉴别诊断龙小武庄伟雄朱志嫦黄文飞冯渭昌(广东云浮市人民医院放射科527300)【摘要】目的探讨胃间质瘤的螺旋CT表现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1例胃间质瘤的CT影像资料,归纳胃间质瘤的CT征象特征。结果21例均为单发肿块,其中胃底3例,胃体部16例,胃窦2例;腔内型15例,腔外型2例,腔内外型4例。最大径≥5cm者5例,最大径<5cm者16例。与胃壁夹角锐角17例,钝角4例。平扫密度均匀13例,不均匀8例。增强明显强化18例,轻度强化3例。肝转移例5,淋巴结转移并大网膜转移1例。其中术前误诊5例。结论胃间质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能够与

2、胃的其它肿瘤相鉴别。【关键词】胃间质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中图分类号】R73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35-0016-02引言胃间质瘤(gastricstromaltumor,GSTs)是原发于胃壁的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占胃肿瘤的1%-3%[l]o笔者收集我院经病理证实的21例胃间质瘤的螺旋CT资料进行回归分析,旨在探讨螺旋CT对该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1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收集2006月年至2011年12月完整资料。经胃镜活检及手术病理证实的病例共21例,其中男例,女例,年龄岁,平均岁。临床症状有左上腹疼痛例,黑便例,反复黑便并呕血7例

3、。检查方法:采用PHILIPSMX8000Dual螺旋CT机,16例患者均行平扫及双期动态扫描。患者禁食12小时,检查前口服2.5%甘露醇600-800ml,常规仰卧位,扫描范围为隔顶上2cm至骼棘水平,采用平扫及动态三期扫描。扫描参数:电压:120KV,电流:200MA,层厚5.0mm,层间距:2.5mm。高压注射器经肘前静脉注射非离子型造影剂碘海醇80-100ml,动态增强分别在注射后25-30S(动脉期)、65-70S(静脉期)、160-180S(平衡期)扫描。2结果2.1GST的发病部位、分型、形态、大小、生长方式及周围器官、组织情况21例病例均为单发肿块,其中胃底3例,胃

4、体部13例,胃窦2例,胃底及胃体2例,胃体及胃窦1例。腔内型15例,腔外型2例,腔内外型4例。肿瘤呈类圆形、类椭圆形11例,团块状5例,沿胃壁不规则生长5例。肿瘤最大径≥5cm者8例(其中≥10cm者3例),最大径V5cm者13例。与胃壁夹角锐角17例,钝角4例。高危组7例,低危组14例。肿瘤内合并坏死9例。肝转移例5,淋巴结转移并大网膜转移1例(图①■图⑧)。2.2CT平扫及动态增强表现平扫呈软组织密度影,密度均匀12例,不均匀9例,不均匀病变内可见低密度坏死区,其中坏死区与胃腔相通者5例并可见液气平面。伴有点状或不规则形钙化灶5例。三期动态增强扫描,肿瘤强化形式大部

5、分呈上升形态或平台型。增强明显强化18例,轻度强化3例。3讨论3.1临床与病理传统观念将胃间质瘤原发性间叶源性梭形细胞肿瘤归为平滑肌源性肿瘤,但近年来由于免疫组织化学、电镜以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证实了以前临床及病理诊断的胃肠道是一类独立的来源于胃肠道原始间叶组织的非定向分化的肿瘤,部分伴有平滑肌或神经鞘细胞的不完全分化[2]。胃肠间质瘤多见于40岁以上人群,男性多于女性。其中GST约1/2发生在胃体,约1/4发生在胃窦及贲门,本文病例中胃体部13例,与文献报告相符。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以腹部不适为主,肿瘤坏死容易出现胃出血、黑便,与胃溃疡、胃癌难以鉴别。当出现食欲不振,上

6、腹部隐痛、不适时,难与胃炎鉴别。3.2CT表现特点多层螺旋CT检查可清处地显示胃壁的厚度、粘膜及胃腔内外情况,直接显示胃壁各层的厚度、病变范围,以及胃周淋巴结和肝脏等情况。GSI的发病部位、分型、形态、大小、生长方式特点GST发病部位以胃体部多见,胃窦、幽门区少见,本组13例发生在胃体部。根据生长方式可分为腔内型、腔外型、腔内外型,其中以腔内型多见。肿瘤形态一般较规则,其中以类圆形、椭圆形、团块状较多见,肿瘤边界清晰,边缘规整。肿瘤与胃壁的夹角呈锐角多见,腔内型、腔外型肿瘤与胃壁夹角一般为锐角,当肿瘤大于5cm、腔内•外型肿瘤与胃壁夹角可能出现钝角,但病灶与胃壁分界较清晰。3.2G

7、SI良恶性的判断间质瘤的良恶性判断在当前是病理工作者的一个难题,因为GST存在生物学行为及其恶性程度的差异。部分研究者将GST分为高危组和低危组:肿瘤直径≥5cm和(或)核分裂数≥2个/10HP,复发、转移率高。低危组:肿瘤直径≤5cm和(或)核分裂数≤2个/10HP。还有根据根据肿瘤大小及核分裂数目分为极低恶性、低度恶性、中度恶性、重度恶性四组[3]。有学者认为GST瘤体越大,恶性程度越高,肿瘤直径≥5cm或者大于10cm预后差;人多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