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激性心肌病发病机制和诊治进展

应激性心肌病发病机制和诊治进展

ID:32953464

大小:58.36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2-18

应激性心肌病发病机制和诊治进展_第1页
应激性心肌病发病机制和诊治进展_第2页
应激性心肌病发病机制和诊治进展_第3页
应激性心肌病发病机制和诊治进展_第4页
应激性心肌病发病机制和诊治进展_第5页
资源描述:

《应激性心肌病发病机制和诊治进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应激性心肌病发病机制和诊治进展[摘要]应激性心肌病一词自1980年提出,该病是一组临床症候群,临床表现与急性心肌梗死(AMI)类似,临床特点为急性胸痛发作,伴心电图上ST段抬高、心肌坏死标志物轻中度升高,但冠状动脉造影一般正常。发作前通常有精神或躯体应激诱发,病程短暂,呈一过性左室功能障碍,绝大多数患者可完全恢复。目前关于应激性心肌病的确切病理生理机制尚不明确,临床治疗也尚无共识。本文将从流行病学、病理生理机制、诊断和治疗几个方面进行综述。[关键词]应激性心肌病;ST段抬高;冠状动脉造影[中图分类号

2、]R5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742(2013)08(a)-0191-02应激性心肌病也称为Takotsubo心肌病、左室心尖球囊样综合征、心碎综合征。Ceblin早在1980年通过尸检研究应激与猝死的关系提出了应激性心肌病的概念。Mehmood[l]提供最新数据显示急性ST段抬髙性心肌梗死患者中高达5.7%最终诊断为应激性心肌病,主要与近年冠脉导管技术提高了对冠脉病变认识有关。Abhishek等[2]统计了美国2008年住院患者中应激性心肌病的发病率,发现美国所有住院病人中有0

3、.02%诊断了应激性心肌病,绝大多数绝经期后女性,与吸烟史、酗酒、焦虑状态和高脂血症相关。1病理生理机制关于应激性心肌病的准确病理生理机制尚不明确,目前发现的可能机制有儿茶酚胺水平过高、冠状动脉痉挛、雌激素缺乏、遗传学倾向等。1.1儿茶酚胺水平过高据报道[3]应激性心肌病患者中高达89%有精神性或躯体性应激,应激性心肌病发作与精神和躯体应激相关的临床特点提示儿茶酚胺在其中发挥一定作用。在急性应激状态下,肾上腺髓质和交感神经系统激活导致儿茶酚胺过度释放,血儿茶酚胺水平急剧升高。Wittstein等[4

4、]发现应激性心肌病急性期患者的血儿茶酚胺水平是AMI患者的2〜3倍,是正常人的20倍,且持续大于1周。过度升高的儿茶酚胺通过cAMP介导的钙超载和自由基生成直接损伤心肌细胞,这种损伤作用在动物模型中可通过抗氧化剂和肾上腺素受体拮抗剂阻断。此外,lyon等提出了"stimulustrafficking”理论,即血儿茶酚胺水平过高可使B2受体偶联的细胞内信号传导蛋白Gs转化为Gi,从而使心肌收缩力降低,导致室壁运动减低,因心尖部B2受体密度高,因而室壁运动异常以心尖部为主[5]。这实际上是一种自我保护机

5、制,因为儿茶酚胺过度激活Gs蛋白可诱导心肌细胞凋亡,而转化为Gi蛋白后则保护了心肌细胞,血清肌钙蛋白的轻中度升高则可能是心肌早期微小坏死的反映[6]。过高水平的血儿茶酚胺还可能通过微血管痉挛、氧化应激及细胞代谢异常等机制引起心肌活力下降。1.2冠状动脉痉挛有学者提出[7]—过性多支心外膜冠状动脉痉挛引起的短暂心肌顿抑可能是应激性心肌病发生的机制。某些应激性心肌病患者在过度通气或麦角新碱(或乙酰胆碱)激发试验后,出现多支冠状动脉痉挛时间延长的现象支持该观点,不过这种现象仅出现于28%的应激性心肌病患者

6、中,不能解释其余大部分应激性心肌病患者出现超过一支冠状动脉供血区域的左室室壁运动减弱现象。1.3雌激素缺乏动物实验发现雌激素对心肌细胞具有保护性作用。Ueyama等[8]发现切除卵巢未补充雌激素的大鼠与切除卵巢补充雌激素的大鼠在接受躯体应激后,未补充雌激素的大鼠经左室造影发现左室功能下降,而补充雌激素的大鼠则无明显心功能下降,进一步研究发现雌激素能促进心脏保护性物质如心房利钠肽和热休克蛋白70的转录,因而能对抗儿茶酚胺的心肌毒性作用[9]o不过雌激素在应激性心肌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较复杂,还有待进一步

7、研究明确。1.4遗传学倾向鉴于应激性心肌病有反复发作和家族发病倾向,推测其可能有遗传学倾向。但目前关于应激性心肌病的遗传学基础尚不清楚oVriz等[10]比较了61例应激性心肌病患者和109例非应激性心肌病患者的01和B2受体多态性,发现31受体第389位氨基酸等位基因和B2受体第27位氨基酸等位基因的频率在两组间有明显差异,推测B受体基因多态性可能在该病发生中有一定的作用。2诊断目前应激性心肌病临床诊断多以Mayo标准[11]作为依据:①左心室心尖部和/或中间部一过性室壁运动减低、无运动或运动异常

8、,超出单一冠状动脉供血范围。②冠状动脉造影无阻塞性冠状动脉病变或急性斑块破裂的证据。③新发的心电图异常(如ST段抬高和/或T波倒置)和/或肌钙蛋白升高。④近期无头部外伤、颅内出血、嗜裕细胞瘤、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心肌炎、肥厚型心肌病等。3治疗目前关于应激性心肌病的药物治疗尚无共识,缺乏随机对照研究验证治疗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根据该病的病理生理学机制,肾上腺素受体拮抗剂似乎是合理的选择。某些研究显示B受体阻滞剂能够预防应激性心肌病发生,在左室流出道梗阻时能够减轻流出道压力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