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几点思索

新课改背景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几点思索

ID:32962022

大小:55.11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2-18

新课改背景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几点思索_第1页
新课改背景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几点思索_第2页
新课改背景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几点思索_第3页
新课改背景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几点思索_第4页
新课改背景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几点思索_第5页
资源描述:

《新课改背景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几点思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新课改背景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几点思索当前教育改革正向纵深发展,新课改活动如火如荼,它改变了以往按照语文知识、能力系统进行设计的思路,转而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设计。它以更髙的目标、更新的理念和架构给语文教学带来一股清风,活跃了师生的思维,激发了师生的创新意识,可谓深得人心。然而,一些教师在新课改中的做法却值得反思。笔者结合自身实际和平时的听课,认为新课改必须走出一些误区,从虚华回归务实。一、忽视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对传

2、统语文教学重知轻能弊端的有力矫正。现在听公开课,已经很少听到像以前的教学中必定会有的字、音、朗读等基本功的训练,似乎解字、释词、朗读成了旧教学的代名词,随着改革一并革掉了。试问:这些基本功真的不用侧重了吗?纵观普通中学的语文后进生,不少学生连简单的近义词都分不清,连课内要求背诵的古诗词也背不好,难道这不是语文教学的悲哀吗?语文教学如果连学生最基本的识记都放弃了,说的严重一点简直是对祖国语言的一种蔑视。因此,笔者认为,在追求高素质教育的同时,还是落实基础比较好。事实上,获得知识是创新实践的基础,没有知识,能力发挥只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应对策略:一个人的语文修养的高低,取决于其语

3、文基本功是否扎实。语文教学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这四项最基本能力。日常教学中该精讲的语文知识还是要大力讲,反复讲,该训练的地方还得多训练。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提高读写能力是他们学习语文的最基本需求,先要学会掌握语言表达的工具,有了基本的语文功底,然后才能谈得上审美、素养等等方面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语文素养,也才谈得上有人文素养。语文课要提高读写能力,必须要经过反复的训练和积累,必须坚持以听说读写能力训练为语文教学的根本,这是毋容置疑的。因此,我们更应理解新课程标准中语文素养的含义,既要把学生的能力培养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也要克服浮躁心态,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

4、积累知识,从而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正常教学变成了课堂表演新课程标准要求拓展运用语言文字交流的途径,但有的教师追求“看点”,哗众取宠。课堂形式多样起来,如合作讨论、演讲、小品表演、辩论会等授课方式层出不穷。语文课笑声、掌声不断,但是只顾追求表面的繁华,看似气氛活跃,实则流于形式。课改实验中,流行着一种“满堂问”式的教学。教师在课堂上连续提问,学生则习惯性地举手,仓促地回答问题。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也只作简单的肯定、否定,然后自己补充讲解,再提出问题……这种缺乏系统性和弹性的发问,极易将学生引向单向思维的死胡同。长期以往,学生学会的是迎合教师的意图,而缺失自我

5、富有个性的解读。还有不少教师认为,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把一堂课的学习任务盲目地交给学生。现在流行的分组讨论形式,从表面看,学生似乎是在主动探讨,但其实质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锁定学生的思维。在课后作业方面,教师不假思索地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什么读名篇、读名著,写心得、写体会,做这种练习,背那种资料……不仅没有系统地掌握知识,就连能力也没有得到很好地培养。这种将教课变成演课,重形式,轻实效的做法,实际上是对新课程改革的一种曲解和误导。应对策略:就语文教学来说,立足文本是不容忽视的一个前提。语文学习多样的形式固然重要,然而,用心、仔细地阅读文本却是语文学习获益的根本所在。引

6、导学生读进课文,挖掘文本中丰富、深厚的资源。在此基础上,再辅以各种有效的活动,让学生发散思维,是我们当前使用新教材必须认真实践的。教师必须备好课,精心设计问题,才能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提问也不要太碎太杂,切忌'‘满堂问”。还有,教师应把课内教学与课后作业妥善联系起来。在教学目标上,教师应立足课内,放眼课后,课内辐射课后,课后拓展课内;在教学内容上,学习服务于应用,服务于学生能力培养和发展,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文课堂的魅力。三、随意脱离文本,乱搞引申考证有的教师在教学中随意偏离文本甚至完全脱离文本,搞无中生有的演绎,搞毫不相关的考证,以为这就是课标所要求的拓展延伸。如有的教师在展示新

7、课程改革的“成果”,讲诸葛亮的《出师表》之时,却不怎么讲文本,只是介绍了一下历史背景,就开始大讲《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形象,并让学生汇报上课之前从《三国演义》这部书中所搜集到的关于诸葛亮的材料并作全面的分析。还有教师教李清照的《如梦令》时,花了很多时间去讲李清照的生平,反倒不去体味诗词的韵味。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只教教材,不一定就好,而完全脱离文本,不教教材,肯定也不妥当。完全脱离教材,让教学天马行空,那还要教材干什么?应对策略:孙戈先生指出:“在选文型教材内容为主流的教学环境中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