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差异比较探究

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差异比较探究

ID:32979623

大小:61.24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9-02-18

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差异比较探究_第1页
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差异比较探究_第2页
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差异比较探究_第3页
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差异比较探究_第4页
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差异比较探究_第5页
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差异比较探究_第6页
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差异比较探究_第7页
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差异比较探究_第8页
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差异比较探究_第9页
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差异比较探究_第10页
资源描述:

《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差异比较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差异比较探究(摘要〕近年来,流动儿童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关于流动儿童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其中大多数研究集中在流动儿童的受教育、社会适应、心理健康等方面。本文主要从社会层面和心理层面分析了流动儿童和城市儿童之间的差异及其形成的原因。(关键词)流动儿童;城市儿童;差异〔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684(2013)24-0010-03一、引言随着中国社会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形成了迄今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人口转移,即“民工潮”(申继亮,2009)o其中农民工流动的家庭化是近年来民工流动的一个突出特点。随着农村劳动力的举家

2、迁移,城市中也出现了数量庞大的第二代移民-----------------------------流动儿童。流动儿童,是指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流入地暂时居住半年以上,有学习能力的儿童或少年,又称城市随迁子女。2005年全国人口抽样调查样本数据表明,我国14周岁以下的流动儿童已达1834万人。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流动儿童在当地儿童中的比率已近三分之一。据预测,至2020年,我国农民工数量将进一步增加,流动儿童数量将达到2000万。流动儿童因为没有流入地的户口,无法享受由流入地政府负担的教育经费,所以,在现行的城乡政策框架下,流动儿童无法享受与城市同龄儿童同等的受教育机会,也被排斥于乡

3、村正式的教育体系之外,成为一个被边缘化的庞大群体。流动儿童和城市儿童虽然生活在同一个城市,但是他们在社会层面和心理层面都有一定的差异。二、流动儿童和城市儿童的差异比较(一)社会层面1.两类儿童在“交朋友”上的差异研究发现(韩娟,2010;单丹丹,2011),流动儿童的身份认同不清晰,感到自己不能被真正的城市人接受,缺少归属感,这就造成了城市儿童和流动儿童交友的差异:流动儿童的朋友大多是流动儿童,而城市儿童的朋友大多是城市儿童。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长期以来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形成了城市市民''一等公民”的心态意识,阻止了广大市民对流动人口及其子女的认同。部分城市儿童家长对流动儿童和城

4、市儿童的交往会有一定程度的阻碍,他们认为流动儿童缺乏家教、没有礼貌、不讲卫生、不讲文明、不守纪律,他们带着异样的眼光看待流动儿童,阻碍城市儿童和流动儿童的正常互动。流动儿童本身很想和城市儿童交朋友,但由于怕受到歧视,通常望而却步,下面看两则报道。报道一:“开学第一天,我成了'房发'”两年前小颖被在城里打工的父母从老家接到了城里读书,但上学第一天,小颖带有浓重地方口音的普通话就遭到了同学们的嘲笑,比如她把“黄花”念成了“房发”,结果就被起了个绰号一一“房发”。小颖说:“同学们都不爱和我玩,我也不敢和他们玩,怕他们笑我。”报道二:"宁愿在老家受穷,也不愿在城里受气”陈想在城里上初一,父母

5、在火车站以卖水果为生。父母每天早出晚归做生意,很少关心他的生活和学习,加上城里孩子的排斥和歧视,进城后陈想变得孤僻。“前几天,我和同学打架了。那天上计算机课,我以前没学过,上机操作时,就问了老师好多问题。下课时,我听见几个同学在议论我,说'农民工的孩子,就是笨',我就冲上去打了那个同学一拳。”陈想说,“我想回老家去,宁愿在老家受穷,也不愿在城里受气”。通过上面两则报道可以看出,流动儿童在身份上受到歧视,导致他们不敢也不愿和城市儿童交朋友。2.两类儿童在课外活动上的差异研究发现,城市儿童课外活动的第一大类仍然是学习类活动,而流动儿童的第一大类活动则是休闲娱乐活动。城市儿童的课余活动除了

6、学习还是学习、上各种补习班。而流动儿童的课余活动更符合《联合国儿童公约》关于“儿童有权享有休息和闲暇,从事与儿童年龄相宜的游戏和娱乐活动,以及自由参加文化生活和艺术活动”的要求。大部分流动儿童的课外活动是休闲玩耍类。究其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城市儿童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比流动儿童家长迫切许多,他们在儿童学业上的相互竞争、相互攀比现象也相对更严重;二是很多流动儿童家长外出务工时间较长、频率较多,没有空闲时间关注儿童的课余活动,部分家长由于经济条件或知识水平的局限,没有能力关注儿童的课余活动,因此大部分流动儿童可以在课余时间安排休闲玩耍类活动。两类儿童的课外活动状况从侧面反映了两

7、类儿童家庭的消费结构。流动儿童家庭恩格尔指数高,表明了流动儿童家庭的消费结构以生活必需品为主,文化娱乐等再生产消费品为辅。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我们有理由推测流动儿童在精神消费上的投入少于城市儿童,流动儿童在知识面的拓展、身体素质的提高以及对社会潮流讯息的敏感度等方面都不如城市儿童。大部分流动儿童家庭是外来的贫困家庭,其家长往往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无法像其他城市儿童家庭一样为孩子提供充足的资源,比如带领儿童欣赏各种文化展览、陪伴儿童去健身房锻炼身体、给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