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丑视角下的网络红人丑态现象解读

审丑视角下的网络红人丑态现象解读

ID:33205933

大小:58.8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2-22

审丑视角下的网络红人丑态现象解读_第1页
审丑视角下的网络红人丑态现象解读_第2页
审丑视角下的网络红人丑态现象解读_第3页
审丑视角下的网络红人丑态现象解读_第4页
审丑视角下的网络红人丑态现象解读_第5页
资源描述:

《审丑视角下的网络红人丑态现象解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审丑视角下的网络红人丑态现象解读-新闻学审丑视角下的网络红人丑态现象解读崔小缓【摘要】当今网络红人横空出世,红人丑态现象层出不穷,而以传统审丑文化为基点,当今网络红人露丑和大众审丑均因感性愉悦和功利至上而缺乏深刻内涵,并以此走向畸形。可以说,丑的畸形是现实流行文化孕育的结果,也是大众被媒介利用有意引导的结果。丑的异化和畸形给人们带来了精神危机—一价值的虚无。因此,认识这种畸形并且对它的矫正已迫在眉睫。关键词审丑网络红人丑态一、网络红人丑态现象的现状红人,在《辞海》中释义为“受上司宠信或得意的人”,顾

2、名思义,网络红人指主要依靠网络传播自己相关信息和行为被大众所宠信而自身沾沾自喜的人。只是网络红人用自己的行为佐证了“红人”的贬义词性,比如先有以身体解放为借口的“性”的放肆表达红人,公开性日记的木子美、文学“性”表达的夏岚馨、自我身体暴露的竹影青瞳当属此类;接着出现了以金钱崇拜为主要目的的颠覆传统观念的赤裸炫富红人,比如90后炫富女、郭美美等;随后是以反讽、荒诞和滑稽为特征,以破坏常规颠覆固化趣味为乐的系列屌丝红人,比如凤姐、芙蓉、朴载相以及最近流行的白客和王尼玛。“红人”的贬义来自于语言行为之丑,

3、因此网络红人声名大噪的同时也带来了大众审丑热潮,在此基础上,网络红人丑态则指红于网络的人从未走红到爆红之后不断暴露自身的丑的出位的语言行为态势,可分为网络红人露丑态势和大众审丑态势。然而,网络红人丑态的审丑主体却绝非所谓的网络大众群体。网络大众的主要群体中,70后、80后以及90后占据着绝对优势,他们是审丑的主体。这一群体是社会中的中坚力量,大多身处特定的社会文化体制中难获理想的均等机会,自认青春残酷,有叛逆倾向。他们梦想精英文化却受困于物质实体,因此坚强勇敢又脆弱敏感,寻找梦想价值的同时又放逐内心

4、流浪,自身自恋又自怜。他们的核心诉求是满足自己的物欲和拜金需求,摆脱自己的社会性生存和身份焦虑情绪。网络红人的丑态,不管是以出位姿态展示真我与个性,还是用荒诞反讽的形式缓解无名的不满和仇恨,一个很重要的事实是,不管有意还是无意,他们所构建出的丑文化始终缠绕于商品消费文化的拜物之中,传输给目标群体的则是对精英文化赤裸裸的颠覆或者对金钱物质赤裸裸的追逐。大多红人表现的也确实如此,他们要么是成名之前利益驱使下主动出卖尊严,要么是偶然以丑成名之后被商业文化收买和招安。他们对物质追求的“高度的默契统一”使本来

5、丑却可以不低下的行为变得庸俗底下,也进一步激发了大众对金钱的执着以及对丑的蔑视。然而同时,大众也在审丑过程中纾解了长期压抑的不满,在狂欢中释放了自己。二、丑的畸形的文化和心理基础审丑文化的现实基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相对开放的文化空间使得审丑文化对审美文化大幅度反噬。随着社会的转型,网络的兴起,中国的文化场域极为复杂,各种备受压抑的文化也都粉墨登场,比如草根文化、低俗文化,其中以消费为基础的消费娱乐文化更是势不可挡。审丑文化正是在这种环境下悄然出现,中西几百年来推崇的审美文化在消费文化和科学技

6、术的合力围攻之下也在逐渐转型,审丑文化由此来势汹汹并强烈的冲击着传统审美观念和审美价值。其次,张扬而又隐秘的商业逻辑。媒体需要“策划丑”求点击率,丑人需要“露丑”出名,大众需要“审丑”宣泄,三方需求秘而不宣但表现得足够赤裸,隐于其中的则是明目张胆的经济诱惑。媒体在后续对“审丑”的炒作上更是推波助澜,不顾丑的病态、无道德,大肆报道丑并逐渐影响了大众所坚守的传统价值。第三,丑与人的审丑需求的契合。大众有审丑的需求是根本。日常生活审美化趋势营造的景象让大众误以为阳春白雪式的审美唾手可得,而丑却仍然畏畏缩缩

7、,因此审美越日常生活化,审丑的需求就越强烈。加之大众亟需宣泄不满情绪,审丑某些方面与大众心理不谋而合,这种审丑的需求一旦被媒体利用,大众开始时的小心翼翼的猎奇逐渐演变成不可控的歇斯底里的宣泄。第四,娱乐至上氛围的孕育。当前网络文化虽还没有“娱乐至死”,却仍是“娱乐”盛行并且发展蒸蒸日上,目前严肃的新闻、政治、教育被娱乐早已见怪不怪。当大众坚守的伦理道德底线不停被迫往下更改时,凤姐、芙蓉之类进入大众视野就堂而皇之,名正言顺。纵观丑盛行的成因,一个很重要的事实是大众看起来的身不由己,被诱惑、被利用、被娱

8、乐,所有的被动其实是心甘情愿,只因“感性愉悦”至上,理性被迫隐蔽。即时性的感性愉悦曾是审美的首要基础,可惜现在物极必反,感性愉悦形成了一种异化——感性泛滥,并且,伴随而来的还有人们在审丑的感性愉悦中的沉沦。这种沉沦逐渐肆虐,让地位轮廓日渐清晰的“丑”又逐渐模糊和边缘化。可以说,感性的肆虐是使丑偏离轨道而缺乏沉淀和内涵的重要原因。感性的肆虐使得丑具有烂俗性和普遍性,表象则是丑的层出不穷。一方面人们在接踵而至的丑象面前不断猎奇、不断躁动,这种缺乏沉淀性思想精髓的审丑所带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