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审丑视角下的心理嬗变

浅谈审丑视角下的心理嬗变

ID:27973267

大小:67.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2-07

浅谈审丑视角下的心理嬗变_第1页
浅谈审丑视角下的心理嬗变_第2页
浅谈审丑视角下的心理嬗变_第3页
浅谈审丑视角下的心理嬗变_第4页
浅谈审丑视角下的心理嬗变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谈审丑视角下的心理嬗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审丑视角下的心理嫗变摘要:在当代强烈的审丑倾向下,本文试图通过对文学作品、影视网络中岀现的“丑文化”这一现象,对受众的审丑心理变化进行浅要分析和探寻。关键词:审丑;心理中图分类号:J0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5-0060-03一、以丑为美,感受审丑痛感审美与审丑,一言以蔽之,就是在文艺创作中如何来认识、界定和表现美与丑的问题。屮国先人并没有沉迷于美的梦幻屮,而是表现出一种爱美亦能容丑的涵养。在原始神话中歌颂的英雄和创造者并未经过美的加工和提炼,呈现美丑与善恶之间的混沌状态,开天辟

2、地的盘古并不英俊,补天造人的女姻也是“人首蛇身”的怪神。首先,从文学上看,中国古代的艺术家一直把美丑两方面当成艺术表现的当然对象,虽然美与丑的作用在具体艺术品中有变换,但终究没有脱离美丑共体,美丑兼审的基本范式。当代美学家潘知常说:“中国似乎是从一开始就重视了丑。例如'老树…、枯藤'昏鸦'、'病梅',以及湖石的'透、漏、瘦、皱、1T,还有对于'苍劲'老气'、'古拙'、'高古'、'野逸'、'疏宕'、'清奇'、'寒瘦’、'宁拙毋巧'、'宁丑毋媚'的提倡因此,当我们探入中华民族深层的文化心理层面时,就会发现一种很明显的以丑为

3、美的美丑观。在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审丑意识的出现于明代中叶。由于此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市民意识随之萌动,突破传统美学观的文艺作品也开始岀现。国学大师王国维说:“国朝以后,如孔尚任之《桃花扇》,于描写人物,无所措意。其定角色也,不以品性Z善恶,而以气质Z阴阳刚柔,故柳敬亭、苏昆生等人物,在此剧中,当在复社诸贤之上,而以丑净扮之,岂不以柳素滑稽,苏颇倔强,自气质上言之当如是也?”由此可见,此时的创作出现了由形式丑向内容丑、本质丑的深化。明清时期,实行文化专制政策,强调“温柔敦厚”的文风,但审丑的潜流并未完全消失。“五四

4、”新文化运动时期,大量的西方文艺思潮和美学理论涌入中国,彻底改写了中国传统的美学话语,中国传统审美观也面临从古典向西方现代式的转变。以鲁迅为代表的现实主义,以徐志摩为代表的浪漫主义,以闻一多为代表的象征主义等流派文学,笔下都极尽审丑Z能事,大大拓展了对丑的表现范围和力度。鲁迅的《阿Q正传》、闻一多的《死水》堪称审丑的经典作品。“文革”结束后的新时期以来,屮国文艺创作的外部环境得到很大的改善,中国文坛出现了莫言、余华、残雪等专于描写丑恶的先锋派作家,绘画、电影等其他艺术领域也出现了相同创作倾向的大量作品,丑作为一个正题在

5、艺术创作中不断深化,在前面说过,丑不是美的陪衬,不是美的附属,是具有自己独立属性的感性学范畴。一直都说,欣赏美时感受到的是一种美感,在欣赏的过程中,因为欣赏的主体充满着感性的美感,而这种美感往往是直接的,这是因为美的艺术与人的爱美本性是一致的,没有受到任何阻碍,有的只有愉悦。而在观照丑时,主体的感性往往受到阻碍,产生不愉快感,感受到的是一种间接的痛感。就像李斯托维尔说,“与美不同,在艺术和自然中感知到丑,所引起的是一种不安的甚至痛苦的感情。这种感情,立即和我们所能够得到的满足混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混合的感情,一种带有苦味

6、的愉快,一种肯定染上了痛苦色彩的快乐。”从接受者的角度来看,往往对于文艺作品都抱有一定的内心期许,这种内心的期许来自于以往的牛活经验以及欣赏者自身修养等因素。而这种内心期许如果在文艺作品中得到满足,那么接受者就会获得一种自己的观点被认同的感觉,进而得到一种欣赏的快感,而这种欣赏者自身内心的期许也包括着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真善美的高扬,另一方面就是对假恶丑的批判和鞭答。因为生活在现实世界上的人们,面对美11并存、鱼龙混杂的大千世界,对世间万物本身都带有自己美丑善恶的判断,一方面欣赏者希望在文艺作詁中看到对真善美的弘扬,另

7、一方面也希望看到对假恶丑的揭露、鞭答,以迎合自身的心理判断,达到自己内心的期许,引起欣赏者的共鸣,从而可以获得一种满足感,这是审丑快感的來源之一。就像我们在家看电视剧的吋候,都会希望看到好人有一个好的结果,坏人得到应有的惩罚。如果我们在文艺作甜中仅仅看到的是一个完全靠美来粉饰太平的世界时,就会感到文艺作詁的虚假,也就不会产生内心深处的共鸣。二、在审丑中宣泄情感,刺激感官在后现代的文化语境中,丑已经从各个方面渗透进了人们的审美意识和艺术样式中。屮国著名画家、美学家范增先生曾经在一次采访屮说,自先锋派开始,整个世界的欣赏导

8、向由“审美”转向了“审丑”。弗洛伊德认为当人的本能不能实现、受到压抑的时候,人就会出现心理疾患,要避免或者治疗这些心理疾患,就必须为人的欲望找到发泄的渠道,从而对人的内心进行适当的疏导。而宣泄心理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形态和心理机制,在艺术的创作过程以及欣赏者的接受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这比较接近我们常常说“净化”功能,亚里士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