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语文高考卷2006年-2009年答案

上海语文高考卷2006年-2009年答案

ID:33667608

大小:84.00 KB

页数:19页

时间:2019-02-28

上传者:U-2462
上海语文高考卷2006年-2009年答案_第1页
上海语文高考卷2006年-2009年答案_第2页
上海语文高考卷2006年-2009年答案_第3页
上海语文高考卷2006年-2009年答案_第4页
上海语文高考卷2006年-2009年答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上海语文高考卷2006年-2009年答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色彩1.作为城市面貌的重要信息之一,城市色彩可以反映城市的地区、民族和文化特征。2.根据文意,对“城市色彩”研究对象理解有误的一项是:B.城市每处重要建筑的外观色调应如何决定3.作者认为,商业区的色彩景观应如何控制?(1)传统商业街应体现人文特色,色彩面积不能过大。(2)一般商业区可以色彩多变,形成具有冲击力的视觉效果。4.作者提到欧洲城市的商业区时用了“安静”一词。请推断“安静”的原因。主管部门的严格管理。当地市民较高的城市色彩意识,等等。  5.请对文章主要内容作100字左右的摘要。“城市色彩”研究在国内是新课题。它试图以色彩为切入点,从宏观角度为建立良好的城市色彩景观提供理论依据和操作方法。应研究各功能区域所体现的特点,并对其色彩加以控制,最终使城市成为美观舒适的人居环境。2010年上海世博会l.第②段中列举了我国多处城市景观,用意是具体说明城市地标聚焦了城市的魅力,彰显了城市的特色2.第③段"近年来有不少公认的败笔"一句中"败笔"的意思是与所在城市的历史文脉形成尖锐反差的(不好的)新地标(建筑或景观)3.对"历史文脉"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B.历史文脉总是在一座城市出现的时候产生和发展的4.阅读第④段,简述城市新地标与原有地标之间的关系。两者互相协调,城市新地标在原有城市地标的基础上有所承续和发展。5.联系全文,概述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文化底色。(80字序右)国家馆采用斗拱造型和“故宫红”色调等传统中国元素,地区馆引入江南园林的理念。整个设计体现出东方哲学对于“天地”关系的理解,以及对理想人居环境的憧憬。专家与通人1.第①段中“死抱一隅之见的人”是指:只关注自己的研究方向、方法与立场的人_。2.下列对第段中画线句的作用分析错误的一项是(D)3.第⑤段中作者认为造成“学术界太专的趋势”的原因是 大学轻基本课程,求专精与研究的美名。4.联系上下文,为第⑤段画线句选项填空,简述理由。[(2)既又,“真正的精通”与“做深刻的专门研究”照应,“广泛的博通”与“正当地应付复杂的人生”照应,根据后者的并列关系可以判定;作者主张要“广泛的博通”,“真正的精通”虽然程度较深,却不是作者要强调的,据此判断。]5.联系全文,概述培养“通人”的重要性。培养“通人”,有利于追求学问的全境,有利于做一个“十足的人”,有利于青年的长远发展,也符合二十世纪的时代需求。6.从下列人物中任选一位,分析他为什么是通人。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哲学领域有杰出贡献,在数学等领域也有独到发现,所以他是“通人”。包豪斯1.以下对“包豪斯”的介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C.由学校的创建者命名。2.与传统的经院式的学校相比,包豪斯的学生大多来自平民阶层。3.根据第④段,概括包豪斯的相关情况:(1)主要学习内容手工艺(2)设计对象生活用品(3)作品主要特点实用、简洁、有创造性4.第⑤段中“神话”在文中的含义是故弄玄虚、不切实际的认识。5.包豪斯艺术能“在人们的生活中留下更长久的印记”,是因为(1)有创新精神(2)坚持为普通民众服务(3)作品设计精美小小说1.“小小说”又可以称为微型小说。2.第②段中的“慧眼”在文中的含义是能发现“天生得来”的、“平常人易于忽略”的小事。3.下列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C.小小说也能包含完整的哲学的思辨。4.第⑤段中“二十八个贤人容不下一个粗人”在文中的作用是生动形象地说明小小说的语言应该精当雅致。5.文章从材料的选取→主题的表现→手法上的特殊性→语言的运用 四个方面,依次说明了小小说的特点。6.作者在第④段中写道“因为注意‘留白’,小小说的天地便很宽余了”。请以莫泊桑的《项链》为例,简述“留白”手法的妙用。指出“留白”之处(l分)阐述(3分)手工是一种遗产1.有人认为第②段画线句中“聪明”一词使用不当,建议改为“灵巧”,你认为如何?简述理由。认为使用不妥的,可从语法角度分析,也可从词义辨析的角度判别(近义词词义的辨析或词语的搭配),指出其主谓搭配不当的语病。认为用词恰当的,可从“聪明”一词不仅体现人类双手的灵巧和神奇,而且说明它凝聚着能工巧匠的智慧的角度分析。2.对第⑧段中举“青铜面具上的方孔”例子的主要用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A.说明中国古代工匠手工制作技艺的高超。3.第⑤段中画线部分“文明的转型”在文中的含义是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4.综观全文,概括手工遗产的意义。(1)带给人们怀旧的人文温馨(2)见证工匠的聪明才智(3)是民族与地域精神传承的载体和个性的象征(4)蕴含深广的生活景象与丰富的历史信息。5.根据文本信息,用对话形式介绍“机器”与“手工”各自的主要特点(对话形式如下,不超过80字)。“”,机器说道。机器特点:千篇一律;通过档案资料保存;能力和效率高“”,手工说,“”。手工特点:注入个性(不会重复,无法复制);口传心授、绝技单传;感性和悟性,给人怀旧的人文温馨感受。扇1.“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是唐代诗人杜牧《秋夕》中的诗句。2.根据要求,在下表横线上填写关于扇的合适内容。年代材料样式(1)宋之前罗、纨等团(圆) (2)自宋起纸、绢等折叠3.以下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A.古典园林的花墙设计因吸收了扇的艺术造型而摇曳多姿,引人入胜。F.我国的一些扇面,已成为扇面形状的绘画艺术珍品,为中外各大博物馆收藏。4.请任选所附的一幅扇图,作一简评。(1)扇的形式美,无论是圆形的团扇还是折叠扇都富于强烈的艺术美感。(2)扇面的艺术美。拆叠扇书法艺术精湛,布局考究,团扇构困精美,以竹人扇,格调高雅。5.你同意吗?请从两个方而说明。要点:使用价值,艺术价值,收藏价值。春声和春深7.第⑴、⑵段画线部分都用了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出北方冰雪的野性特点以及在春风中消融的过程.8.第⑸段中画线句的含义是作者认为弟弟表面上没有思乡,而潜意识里是思乡的____________。9.对本文分析正确的两项是C.作品叙述杨柳桃杏时暗含时光的流动,表现北京“春脖子短”。F.本文结尾意味深长,空谷回音中留给读者思考和想象的空间。10.从空间和时间的角度,分析第⑾段中作者是怎样描写映山红的。空间上,作者选取多个地点,强调无论何处映山红都能绽放着;时问上,作者写出了映山红从盛到衰,再到盛开的多次反复的过程,突出映山红开放时间之长。11.作者从“春声”写到“春深”,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和少年生活的怀恋,也暗含报国之情和憧憬未来之意。12.本文与《故都的秋》都写了南北景象,其用意各不相同,请加以评析。本文描述北国之景为衬托江南故乡风情的美好,更好地抒发思乡之情;《故都的秋》以江南景象反衬出北国秋天的“清、静、悲凉”,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喜爱。 灯笼红6.家乡的女人把丈夫叫"汉子",曾祖母却这样叫"我",这是因为曾祖母热切盼望“我”成长为顶天立地的汉子。7.阅读第⑤段画线的两处细节描写,辨析曾祖母心理上的差异。前一处体现了曾祖母的热切心理,后一处显示了她的满足感。8.文章为什么用"一些梦一般的事迹"来概括曾祖母留给"我"的记忆?留下的印象时间已经久远;都是不完整的、片段性的;美好的。9.第⑥段写道:"我现在仍能隐隐感触到她的手微微颤动着,在我的生命的里里外外……"简析这句话的含义。我深感曾祖母对自己的影响深远。至今还能真切地感受到她生命的存在。这影响有无知层面上的关心,更是有精神层面上的滋养。10.对文章分析正确的两项是:C.本文从儿童视角叙述曾祖母的死,很大程度上弱化了死亡的恐怖和悲哀。E.本文从死亡开始由近及远倒叙有关曾祖母的记忆,深具感人的艺术魅力。11.概括本文的语言风格,联系文章主要内容进行赏析。本文语言本色、平实)。文章主要叙写了“我”的童年回忆,塑造了曾祖母这位慈爱、温厚的乡村老年妇女的形象,语言与人物形象特征相吻合)。12.文章将曾祖母喻为"灯笼红",又将她喻为"收完了庄稼的一块田地",联系全文对此加以评析。“灯笼红“的意象突出了生命果实的芬芳甜美,“收完了庄稼的一块田地”的意象突出了生命本身的温厚和博大。二者既是对曾祖母生命价值和特点的恰当形容,也具有内在的关联),并形象地说明了曾祖母对“我”的养育之恩。杭州荷花6.写出高中课本鲁迅小说的一个篇名《阿Q正传》(或《药》、《祝福》、《非攻》7.第(1)段写电视台将“荷花初绽”作为头条新闻,显示了杭州有着对美的希冀和体会8.第(5)段“杭州的天空都让树住了”这句话好在哪里?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杭州树多,生活环境优美。9.第(9)段在构思上的作用是(1)结构上承上启下(2)引出全文关键词“重西湖”。 10.下列说法正确的两项是:B.爱打伞是杭州人的一个生活习惯,伞也是西湖风光的美丽点缀。D.张苍水临刑前绝呼”好山水”,既赞叹了杭州山水,也书法了故国情怀。11.综观全文,概括“重西湖”的主要原因:西湖环境优美(2)西湖有深厚的文化底蕴(3)西湖人有抱负和气度。12.文末说“不,不仅是一种享受……”,请续写一段80字左右的文字。内容(如传承文化、承担责任等),语气与原文衔接,语言。世纪之星·冰心6.课文中涉及到得五四新文化运动得重要人物有李大钊、茅盾、叶圣陶、朱自清、郭沫若、郁达夫等。7.作者认为冰心是“世纪的见证人”,这是因为冰心经历了整个世纪的重大事件。8.五四运动中的“猛将”与“非猛将”的共同点是:都具有反抗和批判精神,都参与创造和建设,都具有温情和人性。9.下列说法正确的两项是D.本文运用记叙、议论、抒情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冰心的崇敬之情。F.冰心晚年笔耕不辍,创作风格愈加刚烈犀利,显示了疾恶如仇的性格。10.依照文意,概括冰心在文学创作上的主要成就。倡导中国新诗史上的“小诗运动”;开辟了散文的新天地;儿童文学上的成就;晚年创作的影响。11.五四运动对冰心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使冰心走出狭小的家庭,成为有觉悟的新女性;让冰心从此走上文学创作之路。12.首尾两段在文中的作用和写作特点是什么?请加以评析。首尾呼应,末段是首段的延伸和升华;感情真挚,集中抒发作者对冰心的崇敬之情;以诗意的语言高度概括了冰心对后代的影响和作用。顺着石板街走到从前7.作者在第⑷段中叙写了古镇石板的来源(由来)8.第⑽段“铁血内涵”在文中的意思是抗敌御侮、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9.文中描写雨水的主要作用是:(1)首尾照应,(2)渲染气氛,引发思古幽情。10.第⑾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是 运用比拟和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出石板外表磨损,古韵犹存的意蕴。11.下列对文章理解和赏析错误的两项是(CD)C.第⑴段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以青灰色的镇子来衬托石板的古老。D.第⑼段提到皇帝的辇乘曾经过古镇,揭示了石板给作者留下最深印象的原因。12.本文标题是“顺着石板街走到从前”,请概括“从前”在文中的主要内容。(1)小镇的经济繁荣。(2)小镇的文脉深厚。(3)小镇的历史人物辈出。13.纵观全文,简析作者的思想感情。(80字左右)(l)对悠久历史的赞叹(2)对物是人非的惆怅(3)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南帆无限玄机6.第②段中成语“钩心斗角”典出《阿房宫赋》。7.根据第④⑥段文意填表:棋手不同表现对比的表达效果胜负师对胜负耿耿于怀,不言放弃,力挽狂澜。突出两类棋手对胜负的不同境界,表达作者对“胜负师”的敬佩。负累者为名利所累,患得患失,不敢放手一搏。对追求功利的“负累者”的否定:胜负之争的过程及带来的不同后果显示了围棋的无限玄机。8.第⑧段画线句中“不凡气度”在文中是指下棋时抛开了胜负计较,一身轻松。9.用成语分别形容第⑦段中“大道”与“小技”两种棋法的特征。大道:朴实无华、返朴归真。小技:眼花缭乱。10.对本文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C.围棋的奇妙往往在于看似山穷水尽,却能峰回路转、绝地逢生。D.文中“妙手迭出”、“力挽狂澜”、“鬼神莫测”等词语形象地表达了题意。11.本文结尾说“围棋将是我永远的念想”,作者这样说的原因是:(1)围棋中蕴含着无限玄机。下棋给人带来无限乐趣。(2)棋如人生。作者从下棋中获得处世为人的感情。 12.本文多处运用对比的手法。请以高中教材中的一篇现代文为例,阐述对比手法运用的妙处。略。幸福的篮子6.作者写第一次偶遇,在文中的作用:为写第二次相遇铺垫。7.第二自然段中包含多组对比,请简要概括。(1)妇外形:口口与口口(2)“我”的心理:羡慕与口口(1)貌美(1分)体残(1分)(2)同情(羞愧、自责)8.以下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A.老太太认为“我”在公园刺绣时呈现出现代都市的时尚美。9.本文不仅叙说了动人的故事,而且教会我们如何编织“幸福的篮子”,那就是遗忘生活中丑恶的东西,而把美好的东西永远保留在记忆中。10.第二偶遇写得很有感染力,请指出其中运用的两种写作手法并举例说明。写作手法(如:细节、对话、景物、外貌描写等)例子(必须相配)11.朋友,在你的“幸福之篮”里一定也有许多珍宝,请和我们分享(可写一件,也可写一组,80字左右)。内容真实感人,语言通顺5分沈周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随便(2)详细18.下列句中加点字不属于通假字的一项是B.卒供役而还19.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C)A.周以母故/而告以成功B.饭之而去/涵淡澎湃而为此也C.评者谓为明世第一/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D.人其姓名/今其智乃反不能及20.把下列句子解释成现代汉语:(1)里人疾周者,人其姓名,遂被摄。(1)有憎恨沈周的乡人,把他的姓名列入(画工的名单),于是(他)被传唤(去画壁)。(2)比还,谒周舍,再拜引咎。(2)等到回来,(郡守)前往沈周家拜访,叩拜两次,主动承担过失。21.第③段详写了郡守对沈周态度的变化,其主要作用是:从侧面衬托沈周影响之大和为人宽厚.22.联系全文,简析沈周隐逸的原因。(沈周厌入官场,素爱山林,欲行孝道。)桂23.写出以下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取未放之蕊干之(1)使……干燥(2)因知古人制字为不苟云(2)草率24.与“桂之所产,古以名地”意思最接近的一项是(2分)B.因是桂的产地,古时就把桂作地名。25.画浪线部分介绍桂叶运用了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先作比较说明桂叶的大小,再用数字介绍叶脉的数量,准确清晰地说明了桂叶的形状。26.联系全文,概括桂的功用。桂能人药,又可食用。(不超过12字)27.以画横线的句子为例,简要说明本文科学性和文学性相结合的特点。这两句用近似对称的句式强调了桂枝、肉桂的特性及药用价值的不同,又用“必”和“多”等词语从程度上准确地说明了二者药用上的差异,既有文学性又有科学性。项城县令李侃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则人谁肯固矣()(2)其必济()(3)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4)侃率之以乘城()(1)坚守,固守(2)成功(3)一起(4)防守,登18.下列句中"为"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B.县令李侃,不知所为19.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1)力不足,死焉,职也。(1)(抵抗的)力量不够,死在这件事情上(这里),也是你的职分。(2)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2)即使这样,任职期满就离开了,不像差役、百姓这样。20.杨氏对胥吏百姓的一番陈词使得"众皆泣",原因是:杨氏设身处地为胥史、百姓考虑。激发出众人保卫家园的志气。21.联系全文,概括杨氏的性格特点。深明大义、有勇有谋、热爱国家。友人孟“秋寻”22.第②段画线句用不同的形象对应一年四季,好在哪里?形象直观地表明作者对秋的喜爱。  23.对"予悲夫悲秋者也"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C.我为悲秋者的情不由衷感到悲哀。 24."悲秋"是古人常有的感慨,文中能体现这一现象的一个字是动。   25.第③段可分为两层,概括层次大意。(1)与山相知之乐,(2)家居之乐。26.本文首尾都提到"秋寻",分析其作用。开头交待了“秋寻”的缘由,结尾点明诗集的主要题材。首尾呼应,结构严谨。“秋寻”作为线索,贯穿全文。仲长统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中的意思(1)统过幹(2)访以当时之事(3)幹雅自多(4)不矜小节 过:拜访。访:咨询。雅:一向。矜:注重。18.下列句中加点词不存在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C.访以当时之事19.下列句子中”以”的意义和用法想通的两项是A.作《师说》以贻之 D.欲卜居清旷以乐其志20.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游学青﹑徐﹑并﹑冀之间,与交友者多异之。(1)(仲长统)在青州、徐州、并州、冀州一代游历求学,和(他)交朋友的大多认为他与众不同。(2)无几,干以并州叛,卒至于败。(2)不久,高幹凭借并州(之力)反叛,最终落到了失败的结局。21.文中写仲长统和高干的交往,突出了仲长统哪些个性特点?敢于直言;善于识人;不重名利。《酌古论》序22.第一段中与”文武之道一也”意思相呼应的句子是才智所在,一焉而已。2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B.天下安定之时,文士发挥的作用更大。24.“可以观,可以法,可以戒”运用了修辞手法,它的表达效果是(运用排比的手法)强调了“酌古”在多方面的重要作用,增强了论证的气势。25.作者“酌古”所要研究的材料是(用自己的话回答)(1)(史书中)所记载的英雄缺乏才智的事例(2)英雄具备才智但前人未能分辨的事例。26.作者写作《酌古论》的用意是什么?是为了探究、参酌历代治国用兵的成败得,为后人提供借鉴。白少傅居易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文章冠世(2)不跻大位 (3)盈其箱笥(4)为时所排(1)居于首位(2)晋升(3)装满(4)排挤18.下列句子加点词不存在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  A.刘禹锡大和中为宾客时B.所以不欲观览  C.衣冠之士D.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19.翻译 (1)吾于此人,不足久矣。我对于这个人,不满意已经有很长时间了。  (2)累有相示,别令收贮,然未一披。 (有人)屡次(把他的文章)给我看,(我)另外让人收藏起来,但没有读过。 20.从刘禹锡、李德裕德对话中,可以看出刘的意图是向李德裕推荐白居易,李的态度是委婉拒绝。 21.文中为什么要将白居易与贾谊相比?请联系全文加以说明。文中将两人相比,是为了强调白居易和贾谊一样,虽然才能出众,却因遭人贬抑,未能充分施展其才能。半野园者故相国陈公说岩先生之别墅也22.本文第一、二段分别叙述了半野园的概况和文章写作缘由。2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得一项是  C.本文是陈君通过杭君的介绍,邀请作者特意撰写的。24.作者规劝陈君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希望陈君能够像陈相国那样,努力建功立业,而不要一味贪恋富贵生活。 25.这是一篇讽喻文章,它在写作上的特点是如:委婉含蓄、借题发挥等26.你对文中“一日得志,思以逞其欲,遂至朘民之生而不顾,此何异攻摽劫夺之为者乎?”这句话的思想意义有何评价?应有辩证认识:不要置民生于不顾,这在当时和现在都有积极意义;“得志”的“志”从历史的角度讲,有一定的局限性。岁己未,河朔大旱18.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驴见梦于府之属某曰(2)人情初不怿也(3)弥月不解(4)岁卒以空(l)属下(2)愉快(高兴)(3)满(4)年成。19.在下列加点的词中,用法相同的两项是(AD)A.请诸帅而释之D.某谢而觉20.“人无复议驴”的原因是驴被释放后不久,就下了一个月的雨,事实证明驴不是“旱之由”。21.翻译:(1)杀我而有利于人,吾何爱一死?如果杀了我真的对人有好处,我怎么会吝惜我这条命呢?(2)天祸流行,民自罹之,吾何预焉?天灾流行,人民自然会遭受到祸害,这管(干、关)我什么事呢?22.作者撰写本篇寓言的目的是什么?讽刺统治者的无知(轻信无稽之言)和无能(相信封建迷信)。 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23.《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24.本文认为,音乐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声音、动静和节奏。25.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C)C.音乐应足以使人快乐,但不能流于形式。26.作者认为“乐”能带来“和”。“和”具体表现在:(l)君臣和敬(和顺恭敬)(2)长幼和顺(和睦顺从)(3)父子兄弟和亲(和睦相亲、和睦亲近)。27.统治阶级企图把《雅》、《颂》确立为音乐(诗歌)的典范,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3分:认识全面,分析具体,语言通畅。2分:认识能体现思辨性,分析不到位。1分:认识单一,缺乏思辨。0分:答非所问。柳宗元·永州龙兴寺息壤记17.写出以下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堂之地隆然负砖甓而起者(2)其人鬼且禨(3)而亡其说(4)其言不经见(1)承担(顶着)(2)迷信鬼神(3)同“无”,没有(4)常18.以下加点词与“其人鬼且禨”中的“禨”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A.自圆其说B.不胫而走C.降龙伏虎D.貌合神离19.下列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两项是(B)(C)A.鲧窃帝之息壤B.岂帝之所爱耶C.余恐学者之至于斯D.而唯异书之信。20.翻译。(1)由是寺之人皆神之,人其之敢夷。(1)因此寺庙中的人都把它看成是神异的现象,没有人敢铲平这块鼓起的土。(2)甘茂盟息壤,盖其地有是类也。(2)甘茂在息壤订盟,大概是以为这地方也有这一类(土地自己生长)的情况吧。21.简述本文的思想意义。要点:批判鬼神迷信,体现了唯物主义无神论思想。江西之境,其山奇秀22.本文为什么以景起笔?要点:(1)突出江西山水之灵气,点明江西人为文灵气之由来。(2)为下文阐述作文之道不只得益于山水之灵气作铺垫。23.第①段中“ 习俗之弊”指的是以奥(怪、诡、险、涩)为妙(好、佳、巧、美、绝)、以多为博、以文为事。24.概述第②段中画线句的表达作用。(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造成文风不正后果的责任不只在于学者。或可答:过错不只在于所学文风不正,更在于不务根本(养学与蓄德)。25.对本文表现手法分析有误的一项是(B)A.正反结合B.虚实相生C.古今对比D.先叙后议26.本文阐述的为文之道是。要通今博古,养学蓄德。27.本文在勉励后生善于求教方面给我们有益的启示。请联系课文《师说》的内容,谈谈求教的重要性。27.(3分)举例1分,阐述1分,表达1分。可联系的文中句子有:(1)古之学者必有师。(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3)三人行,则必有我师。(4)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余村居无事,喜钓游16.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蚤食后,出门而望(2)间乃一得(3〕更诣别塘求钓处(4)问.之常钩钓家,率如是(1)通“早”(2)间或(有时)(3)到(4)大多,全、都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能同的一组是:C无何,浮子寂然晴碧泛然18.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1)饵钩而下之。(1)把钓钩装上鱼饵投到水里(2)逮暮而归,其得鱼与午前比。(2)等到天黑回来,那些钓得的,鱼与午前一样。19.文中画线句中表现了钓者怎样的心理变化过程?未得鱼希冀得鱼,钓得小鱼期盼大鱼。20.“归而妻子劳问有鱼乎,余示以篮而一相笑也”这一情景充满了生活情趣,请展开想象拟写一段对话。符合情景,对答巧妙,充满情趣 予幼奉庭训,早游文学21.作者少年时废习《尚书》而改习《左传》的原因是:兴趣22.从画线句可见史学研究工作的特点。下面几个成语中对此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B)B.披沙拣金。23.第一段表现作者读书涉猎之:博(广等)精(深、专等)第二段侧重表现作者治学研究之。24.根据文意,下面对者治学经历表述有误的一项的(C)C.十七岁遍览“前四史“及汉中兴以前历代正史文献。25.作者认为“流俗之士,难与之言”,于是“凡有异同,蓄诸方寸”。你是否赞同这种做法?请谈谈看法。要点、理由(3分)语言(1分)  张可久 [黄钟]人月圆14.“黄钟“是这首小令的曲调,“人月圆”是曲牌。15.对作品赏析恰当的一项是B.首句以历史盛衰来表达作者对历代王朝的繁华只是瞬间一梦的感慨。16.“诗眼倦天涯”中的“倦”字用得好,请简要说明理由。“倦”字既概括了作者饱尝人间世态炎凉之苦,又为后文归隐山村、诗酒自娱作了伏笔。苏轼阮郎归·初夏14.“词”这种体裁的别称长短句(诗余、曲子词等)15.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D.全篇语言清新,感情细腻,风格未完,境界开阔,韵味悠远。16.就作品中画线句,联系下片内容,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写一段鉴赏文字。细致地描绘了水花四溅(在荷叶上),水珠圆润晶莹,真切地展现了主人公轻快、喜悦的心情。王安石壬辰寒食 14."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出自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 15.对作品赏析恰当的一项是B.颔联以"倾"、"涨"夸张地抒发了作者的哀痛之情。 16.联系全诗,赏析"雪"和"朱"的表达效果。“雪”隐喻了白发。与“朱”相对,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隐含着诗人对过早衰的感叹之情。这种悲叹与全诗抒发的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融合在一起,使诗人关于衰老的感叹更为深沉。白居易早兴14.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1分)15.对本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B.颔联以犬和鸟的表现描绘清晨兴旺之景。16.诗人善于从细微处表现情趣,请从这一角度赏析画线句。“新脱冬衣”以动作暗示季节更替;“体乍轻”写出猛然问的轻松感受;“乍轻”呼应“新脱”,描写入微,抒发了诗人切身感受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 范成大《步入衡山》15.诗人推断“应有人家”的依据是听到小溪那边的鸡鸣之声,推断似有人家。16.对颈联赏析最恰当的一项是(B3分)A(l分)A.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乌云如墨、小雨如丝的山景。B.在描绘雨中山景的同时,也对尾联的情感表达起了衬托作用。17.分析尾联所含的寓意。要点:对官场喧嚣(城市生活的喧嚣)、排场的厌倦;对自然山水(闲适生活)的追求。叶梦得·点绛唇·绍兴乙卯登绝顶小亭14.作者“惆怅”的原因是:(1)感慨自身孤独寂寞(无志同道合之人相伴);(2)虽有恢复中原的豪情壮志,但因年老闲居在家,心有余而力不足,遂生无奈之感。15.与作品中画线句所寄寓的情怀有明显不同的一项是:(C)A.老骥伏枥,志在千里。B.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C.苍颜华发,故山归计何时决?D.廉颇老类,尚能饭否?16.简析作品的语言特色。要点:平易质朴(平实如话,质朴无华,平中见奇);找出作品中依据,评析。黄裳喜迁莺·端午泛湖13.作品显示端午习俗的词语有龙舟、角黍(香蒲)斗巧结彩丝等。14.作品生动描写了赛龙舟的热烈场面,请从两个角度加以说明。(1)色彩例子:浪花飞作湖间雪红旗闪电(2)声音例子:画鼓喧雷15.画线句的描写与前面的热闹场景截然不同,这样的写法好在哪里?(1)动静映衬,鲜明对比(2)寓情于景,韵味无穷 默写(1)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2)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 如弃草芥 。 (3) 草木有本心 ,何求美人折? (4)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5)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6)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7)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默写13.(8)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3)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1)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2)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5)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4)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6)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7)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默写(1)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2)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3)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4)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5)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6)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7)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默写  13.(4)园圃之废兴,洛阳盛衰之候也。  (3)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睎。(1)曲终收拔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2)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5)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6)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7)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默写(1)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2)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吴均)(3)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孙子》)(4)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陆游》)(5)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陶渊明《咏荆轲》)(6)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刘希夷)(7)凡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无名氏《小尉迟》)默写13.(1)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白居易)(2)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归有光)(3)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司马迁)(4)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迢迢牵牛星》)(5)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长歌行》)(6)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陶渊明)(7)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默写12.(1)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2)脚著谢公履,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3)白云回望合,青霭人看无。(王维《终南山》)(4)此中有真意 ,欲辨己忘言。(陶渊明《饮酒》)(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6)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