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文学常识(上)

语文文学常识(上)

ID:33760020

大小:56.8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3-01

语文文学常识(上)_第1页
语文文学常识(上)_第2页
语文文学常识(上)_第3页
语文文学常识(上)_第4页
资源描述:

《语文文学常识(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语文文学常识1、《窃读记》这篇课文以“窃读”线索,生动地再现了作者放学后急匆匆地赶到书店,到晚上依依不舍地离开的整个“窃读”

2、经历。细腻地描绘了“窃读”的复杂滋味,表现了作者对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2、《走遍天下书为侣》是一篇说理性散文。“形散神不散”是本文的特点。文章中作者以独自环绕世界旅行,只能选择带一样东西娱乐的假设开头,引出了“以书为侣”的观点。进而说明了反复读一本书如老友重逢,每日回家,故地重游,总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新的惊喜,表达了作者对读书的热爱。3、《古诗词三首》(1)这三首诗词都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念和热爱之情。(2)《泊船瓜洲》的作者是北宋诗人的王安

3、石。他是北宋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本诗描写了诗人停船瓜洲时遥望家乡,不知何时能回到家乡的惆怅,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思乡之情。《秋思》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张籍。本诗描写了诗人在洛阳城见秋风而思乡,写信给家人,无奈信短情长,无法尽诉,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的思乡怀亲之情。《长相思》的作者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本是描写了戍边的南方将士,在北方的风雪声中辗转反侧,不能入眠,思乡之情油然而生。(3)在表达方式上的不同《泊船瓜洲》是写景抒情;《秋思》是叙事抒情;《长相思》是写景叙事于一体。(4)“意万重”——形容要表达的意思很多。“复恐”——又担心“行人”——捎信的人“开封”——把封好的信拆开4、《梅

4、花魂》(1)本文通过写一位身在异国他乡的华侨老人对梅花的喜爱,表达了他对祖国的热爱和眷恋之情。(2)文章一共写了5件事:读诗落泪、珍爱梅图、因不能回国而哭、赠墨梅图、送血梅手绢。其中珍爱梅图和赠墨梅图两件事表现出外祖父对梅花的喜爱。(3)《梅花魂》中的“魂”指的是“精神”。“梅花魂”指的就是“梅花的精神”。梅花的精神就是“不管历经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的精神,这也正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4)“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诗句。“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是王维《山中送别》中的诗句。“自在飞花轻似梦

5、,无边丝雨细如愁。”是北宋诗人秦观的词《浣溪沙》中的诗句。5、《鲸》是一篇常识性说明文,介绍了鲸的形体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四个方面的知识。作者用到了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举例子、分类别等说明方法。6、《新型玻璃》中向我们介绍了夹丝网防盗玻璃、夹丝玻璃、变色玻璃、吸热玻璃、吃音玻璃这5种玻璃的特点和用途。7、《钓鱼的启示》本文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记叙的。“我”心情变化是:得意——急切——乞求——依依不舍“钓鱼的启示”是——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8、《落花生

6、》的作者是许地山。《落花生》是一篇叙事散文,真实的记录了作者小时候的一次家庭活动和所受到的教育。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情况,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揭示了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的主旨,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本文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记叙的。采用的写作方法是——借物喻人。全文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品花生、议花生”四部分。其中“种花生、收花生、品花生”这三部分是略写;“议花生”是详写。9、《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的是1989年发生在美国洛杉矶的大地震中,以为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

7、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说父亲了不起是因为他为了救儿子,决不放弃,实现了对儿子的承诺。说儿子了不起是因为在长达38小时的漆黑的瓦砾堆下,他能够告诉同学不要害怕,坚持生的希望;当得到父亲的救援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先让别人出去,这种先人后己的精神也很了不起。10、《“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作者是美国作家巴德﹒舒尔伯格。文章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父亲和母亲对他的作品的截然不同的评价,这两种评价对他产生的巨大影响,以及作者从这两种评价中感悟到的父母的爱。母亲的爱是慈祥的爱,鼓励的爱;父亲的爱是严厉的爱,严格要求的爱

8、。虽然这两种爱的方式不同,但是都是出于共同的出发点——爱。11、《圆明园的毁灭》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文章的表达方式是“首尾呼应”。12、《狼崖山五壮士》这篇课文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名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跳崖的故事,表现了五壮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