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合肥一中最后一卷(语文)

2012合肥一中最后一卷(语文)

ID:33833237

大小:51.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3-01

上传者:U-4187
2012合肥一中最后一卷(语文)_第1页
2012合肥一中最后一卷(语文)_第2页
2012合肥一中最后一卷(语文)_第3页
2012合肥一中最后一卷(语文)_第4页
2012合肥一中最后一卷(语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2012合肥一中最后一卷(语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合肥一中2012冲刺高考最后1卷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生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座位号。2.答选择题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3.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4.考试结束,务必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乱世多隐士唐代王维诗曰:“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送綦毋潜落第还乡》)这是说太平盛世,英才多用于世,使晋之谢安不得隐居东山,周之伯夷、叔齐不得避于首阳山,不食周粟,采薇充饥。那么,反之就应是“乱世多隐士”了。的确,在世道乱离、军阀混战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高蹈山林、栖遁岩穴的人数确实增加了。其实,这种隐逸之风在东汉末年乱离之际就已煽起,所以,范晔的《后汉书》特立了《逸民传》。可见汉末隐逸已不再走个别人的行为,而成为一种社会现象。隐逸的行径与理论早在先秦时代就已经产生。道家绝圣弃智,返璞归真,全性保身,超脱尘世物累。老子、庄子是隐遁的实践者和理论家。儒家主张入世,却也有出处两端的人生设计,孔子的“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孟子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即是。然而,儒、道两家的隐逸心态是截然有别的,儒家以救苍生、济天下为己任,而“隐”则是无奈的人生出路,常以隐待时,修身自律。道家之隐则以反现实、反人为及崇尚自然的态度,去超脱或逃避现实,而达于精神自由和人性自然的理想境界。魏晋南北朝时期崇尚隐逸,根源自在乱世的大背景和儒学的衰微与道家思想的兴盛。在文人士大夫群体中,隐逸成为高士名流的标格,隐逸本身即是一种人生价值。《世说新语·排调篇》载有谢安开始隐居东山,后又复出的故事。谢安是当时豪门势族,在会稽东山隐居二十余年,曾与王羲之、许询、支遁游于山林,放情山水,40岁后出任桓温司马。当时有人馈赠药草给谢安,其中有远志。桓温取出问谢安:“此药又名小草,何一物而有二称?”谢安沉思未马上回答,坐中郝隆应声答道:“此物甚易解,处则为远志,出则为小草。” 谢安听后甚感惭愧。处为远志,出为小草,很能代表时人对隐与仕的评价。以隐为高,以仕为低,这是大多数文人的心态。竹林七贤崇尚隐选,但山涛耐不住寂寞,终于由隐而仕。嵇康作书与他绝交,玄言诗人孙绰亦说山涛“吏非吏,隐非隐”(《晋书·孙绰传》),都鄙视山涛的人格。在封建社会,文人的人生道路的选择,无非是出仕和隐居。晋袁宏曾曰:“夫时方颠沛,则显不如隐;万物思治,则默不如语。”《晋书·袁宏道传》道出了隐、显的社会原因。孙登是魏晋时期著名隐士。在汲郡北山为土窟居之,夏则编草为裳,冬则被发自覆。嵇康曾从之隐游三载,孙登与别时曾说:“君才则高矣,保身之道不足。”嵇康在司马氏专权时代,虽然归隐,但性格刚烈,终未能保全性命。嵇康临死前深深地叹道:“昔惭柳惠,今愧孙登。”(《幽愤诗》)汲汲于利禄而遭杀身之祸的人,布满了历史三黄卷,所以陶渊明挂印归耕,陶弘景脱服于神虎门,归隐茅山,张翰思鲈鱼而弃官。儒学的委顿与老庄的炽煽,是隐逸之风遍重的思想根源。儒家主张入世,道家主张出世。道家从反人性异化的角度,对现存社会予以了强烈的批判。礼教、仁义、道德毁坏了人的自然天性,所以要摆脱世俗之累,追求人性的自然。贤者、隐士玄默自守,恬淡自然,以保持内心不受外物所累,使“天性”“真性”常存。(节选自吉林文史出版社《中国文学史话》)1.下面不属于“乱世多隐士”的原因的一项是(3分)()A.魏晋南北朝时期,世道乱离,军阀混战,儒家学说衰微,道家出世思想兴盛。B。道家绝圣弃智,返璞归真,超脱或逃避现实,以图全性保身,超脱尘世物累。C.儒家以救苍生、济天下为己任,但也提倡“隐”的做法,以隐待时,修身自律。D.在文人士大夫中,隐逸成为高士名流的标格,隐逸被认为是一种人生价值。2.下面对文中事例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A.王维诗说明,太平盛世,英才多用于世,就没有像晋代的谢安、周朝的伯夷和叔齐这样的隐士了。B.范晔《后汉书》专设《逸民传》说明,汉代末年隐逸已成为一种社会现象,不再是个别人的行为。C.谢安虽是史上著名的隐士,但他因出世做了桓温司马,被时人鄙视,有人送“小草”暗讽他人格。D.魏晋时期的嵇康虽然归隐,但性格刚烈,孙登说他“君才则高矣,保身之道不足”,最终被杀害了。3.同学们写作文常引陶渊明为例,读了上文,请你简要写出两点对陶渊明归隐的新认识。(3分)答: 二、(32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孙盛,字安国,太原中都人。祖楚,冯翊太守。父恂,颍川太守。恂在郡遇贼,被害。盛年十岁,避难渡江。及长,博学,善言名理。于时殷浩擅名一时,与抗论者,惟盛而已。盛尝诣浩谈论,对食,奋掷麈尾① ,毛悉落饭中,食冷而复暖者数四,至暮忘餐,理竟不定。盛又著医卜及《易象妙于见形论》,浩等竟无以难之,由是遂知名。起家佐著作郎,以家贫亲老,求为小邑,出补浏阳令。太守陶侃请为参军。庾亮代侃,引为征西主簿,转参军。时丞相王导执政,亮以元舅居外,南蛮校尉陶称谗构其间,导、亮颇怀疑贰。盛密谏亮曰:“王公神情朗达,常有世外之怀,岂肯为凡人事邪!此必佞邪之徒欲间内外耳。”亮纳之。庾翼代亮,以盛为安西谘议参军,寻迁廷尉正。会桓温代翼,留盛为参军,与俱伐蜀,军次彭模,温自以轻兵入蜀,盛领赢老辎重在后,贼数千忽至,众皆遑遽。盛部分诸将,并力距之,应时败走。蜀平,赐爵安怀县侯,累迁温从事中郎。从入关平洛,以功进封吴昌县侯,出补长沙太守。以家贫,颇营资货,部从事至郡察知之,服其高名而不劾之。盛与温笺,而辞旨放荡,称州遣从事观采风声,进无威凤来仪之美,退无鹰鹯搏击之用,徘徊湘川,将为怪鸟。温得盛笺,复遣从事重案之,脏私锒籍,槛车收盛到州,舍而不罪。累迁秘书监,加给事中。年七十二卒。盛笃学不倦,自少至老,手不释卷。著《魏氏春秋》、《晋阳秋》,并造诗赋论难复数十篇。《晋阳秋》词直而理正,咸称良史焉。既而桓温见之,怒谓盛子曰:“枋头诚为失利,何至乃如尊君所说!若此史遂行,自是关君门户事。”其子遽拜谢,谓请删改之。时盛年老还家,性方严有轨宪,虽子孙斑白,而庭训愈峻。至此,诸子乃共号泣稽颡②,请为百口切计。盛大怒。诸子遂尔改之。盛写两定本,寄于慕容俊。太元中,孝武帝博求异闻,始于辽东得之,以相考校,多有不同,书遂两存。(《晋书·卷八十二》,有删改)【注】①麈尾:古人闲谈时执以驱虫、掸尘的一种工具。清谈时挥麈尾是玄学名士追求风神的表现。②稽颡:古代一种跪拜礼,屈膝下拜,以额触地.表示极度的虔诚。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与抗论者,惟盛而已抗:对等B.浩等竟无以难之难:诘问C.复遣从事重案之案:拟定D.其子遽拜谢谢:谢罪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食冷而复暖者数四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与俱伐蜀,军次彭模秦伯说,与郑人盟C.以功进封吴昌县侯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D.请为百口切计为天下笑者,何也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孙盛善于言辞,明辨事理,不畏权威,和当时名人殷浩辩论时,挥洒自如,忘记了吃饭,最终也不能有定论。B.孙盛能够明辨是非,当王导和庾亮之间产生猜忌时,劝告庾亮不要听信邪佞小人的挑拨,化解了双方的矛盾。C.孙盛认为州里派遣的官员缺乏应有的风神气度,致信桓温,桓温重新委派了人员,将贪赃枉法者押回了州里。D.桓温认为孙盛在《晋阳秋》中对枋头之战的记录过于夸耀,很是生气,要求孙盛的儿子立即删掉不实的说法。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王公神情朗达,常有世外之怀,岂肯为凡人事邪!(4分)翻译:(2)时盛年老还家,性方严有轨宪,虽子孙班白,而庭训愈峻。(6铃)翻译: (二)古代诗歌阅读(7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春阴[清]史台懋积阴如梦暗春城,醉拥衾稠①睡不成。芳草隔帘寒色重,落花空院雨声轻。谁家画阁和云启,野老乌犍破晓耕。明日新晴山下路,东风纨扇几人行。【注】①稠:单被。亦泛指衾被。8.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描绘春雨绵绵,醉酒而卧仍难以入眠的情状,写出春阴浓重。B.颔联写芳草、落花、雨声,视听兼具,动静结合,描绘出环境的特点。C.颈联写人们打开画阁向外张望,看到了农人们晨起辛勤春耕之景。D.尾联虚处落笔,想象雨后天晴,山下路边几人沐浴东风踏春之景。9.整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试结合有关诗句加以分析。(4分)答: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1),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2),不复挺者,车輮使之然也。(荀子·劝学》)(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陶渊明《桃花源记》)(4)云青青兮欲雨,。(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5),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6)昆山玉碎凤凰叫,。(李贺《李凭箜篌引》)(7),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8)舞榭歌台,。(辛弃疾《永遇乐》) 三、(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迎春文/王鼎钧①感恩节后,圣诞节前,自然美东地区总要降雪。事先,西北风跑来开路,把千林黄叶收拾干净,把千家万家的大衣从衣箱里抖出来,把老公寓的暖气锅炉修好,把汽车换上雪胎,也拂乱了异国游子的千虑万念,注入一腔冬愁。②我已三十多年没见过平地上的雪景,当大雪压下来时,我是忧郁之中的兴奋,而兴奋终于压倒忧郁。来此后见到的第一场雪不大,地面浅如敷粉,恰可把人迹印上石板路。第二场雪十分壮观,雪花如帘如幕在窗外深垂,整天整夜不曾撤除。夜色中雪帘的反光射入玻璃窗,在室内墙上跳动,使那幅“ 美国双语教学分布图”突出墙面。如果我是二十岁,我愿意在此凭窗而坐,从柔和而神秘的微光里看少女的红唇。但我五十五岁,梦游症已不药而愈,斗室内一无所有,只一缕诗魂若隐若现,渐淡渐远。③第二天,起身看静止的雪。不,是静止的大地,静止的世界,看雪神新绘的世界地图,看它简化一切线条、遮住一切颜色的大手笔。由此到地平,不知千里万里。极东极西,只有风起雪飞,茫茫如烟如雾。在故乡,人们说雪是上帝给小麦送来的棉被,在这里,雪简直是天神给大地缝制的新制服。地天相连,苍茫一片。记得来美时曾在云絮中飞行,记得云层如新犁过的春亩,记得天空在我脚下,而我确信那是万里积雪。而现在,在高楼公寓中看雪,却疑那都是云,此身漂浮太空,太空无边无际无始无终,一失足即是永远的降落,降落降落降落,在空气摩擦中一身的原子分子七零八落。④但是在我的视界内有一架铁塔,孤零零的铁塔,顶天立地的铁塔,全身披挂着硬冰,临风呼啸,屹立不摇。雪只能替它涂上颜色,不能抹掉它的形状。这样的建构必定是在坚固的地面上经营根基,深深地、紧紧地抓住大地。它好像是大地竖立的一个信物,誓言世上所有的不只是冰雪,宣称雪外有物比雪更真实也更永久。⑤雪地上裸立的铁塔使我想起一棵树。一棵百年大树。传说中有这么一棵树,在一家酒店门外,在大雪中挺立,行人走到树下就可以闻到酒香,就不会冻死。我们曾经拼命找这棵树,我,跟那些在风雪中佝偻而前的伙伴。那是在千山万水之外,另一处冰雪世界。那也是浩浩荡荡的大雪,混混沌沌的大雪,没有方向,没有距离,而我们一直行走。我们须眉皆冰,自己也奇怪自己还能走下去,走,只是为了一个传说:站着不走就要化成冰柱。一线狼藉的脚印,风过处立即掩没,如同我们根本没有移动位置,只在原地踏步,不论脚印多深。如果我们倒下,也会消失,不论我们的躯干有多大。如果我们站住,凝固,也是一样,不问那血肉化成的冰柱多高。可是,据说,那棵百年大树永不被雪埋没,那家酒店也是,永远放溢着酒香。我们一直走,一直找那香冽的酒气。⑥这样大的雪下过几场,到三月,风就从一把利刃变成一片擦脸的软纸了。树在迫害快要结束时才露出受害的样子,挣扎向上,疏枝萧条,青里泛红,这是生命的讯息。天边密林里,树以它们自己才听得见的声音喧哗呼号。春树年年绿绿,寻常见惯,只是那股气势,使我觉得随时足以酿成意外。林边林梢有鸟,各种各类。鸟是树的喉舌,黎明即起,朗读新生代的宣言,天复一天。⑦天复一天,直到枝头结出小苞来,红红的,鼓鼓的,如初生的腊梅,外面也裹着一层蜡衣。这时,气象台仍然不断警告还要降雪,但是蓓蕾不顾一切地涨大。这年的最后一场雪真的下起来,它仍然凌厉,但是攻不破蜡封的小小堡垒。树叶在襁褓里生长,等待,紧紧卷成一团。然后,有一天,在艳阳高照下,蜡衣突然炸开,嫩叶欣欣伸展,转眼间,满枝新叶布置下满眼春景。我在树下呆望良久,这些树这么性急!这么勇敢!春尚未至,先伸出头来迎接,争先恐后,抢着在盛夏之前长好一树浓荫。⑧然后,任凭那些树述说雪的掌故。(个别字句有改动)1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开篇景物描写很有特色,语言活泼俏皮,但我们依然可以从描写中感受到一种独处异国他乡的孤寂落寞之情。 B.文中的“铁塔”富有象征意蕴,“铁塔’’在寒冷环境下的坚守,似在启迪人们要坚守自己立身的根本,不忘所出。C.作者由眼前的雪景联想到过去为寻找一棵百年大树,在风雪中一直行走的情景,由实而虚,充实了文章的内容。D.文中的百年大树是生命的象征,也是严冬中奔走的人们心底深处的一抹亮色和希望的萌芽,这一形象感人至深。E.本文用语准确精当,蕴含深刻哲理。如,用“伸出头来迎接”表现生物争先恐后、优胜劣汰的生存哲理,启人深思。12.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篇散文的脉络。(6分)答:13.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6分)(1)鸟是树的喉舌,黎明即起,朗读新生代的宣言,天复一天。(3分)答:(2)蜡衣突然炸开,嫩叶欣欣伸展,转眼间,满枝新叶布置下满眼春景。(3分)答:14.文章结尾“然后,任凭那些树述说雪的掌故’’意蕴丰厚,请你结合文中相关内容,试做探究。(8分)答: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