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物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浅谈生物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ID:33922910

大小:55.62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3-02

浅谈生物教学中的美育渗透_第1页
浅谈生物教学中的美育渗透_第2页
浅谈生物教学中的美育渗透_第3页
浅谈生物教学中的美育渗透_第4页
资源描述:

《浅谈生物教学中的美育渗透》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生物教学中的美育渗透高新区芦葭镇九义校胡兴荣美的陶冶2.自然美:生物的形态往往是由线条、形体、色彩、声音、运动等美学因,按照一定的美学法则构成的,并由此形成一种自然的整体美。如嫣然绽放的鲜花,展翅高飞的鸟类,矫健奔跑的猛兽,憨态可掬的大熊猫,以及孔雀开屏的绚丽多彩,无一不展示着生命的形态美,生物的种类繁多,形态各异;空中、陆地、海洋、高山、平原、峡谷、绿洲、沙漠……体现了多样性的美;但同种生物的形态结构都基本相同,体现了整体一律的美学法则;植物的根、叶、花、果,动物的四肢、眼、耳都表现为左右均衡的对称美;生物体的色彩、形状、线条又

2、可以形成鲜明的、强烈的对比,如绿叶映衬着红花、动物的警戒色、猛兽的斑纹等给人以振奋、醒目和显豁的感觉,给人以对比美的感受,而这些美学因素也可以形成调和,如动物的拟态、保护色又与周围的环境如此的协调,色彩相似,给人以融合协调的感觉;生物整体与局部器官,结构都存在一定的比例,体现了比例的美学法则。这一切体现了多样性统一与和谐的美学法则。2.科学美:科学存在美,科学美的实质就是辨别事物的真与善,是人类探索自然规律的过程中所创造的成果或形式,是一咱观念形态的美,它包括实验美、公式美、理论美。(1)实验美:实验的设计、方法、步骤所包含的美学因素

3、,如仪器、装置美、实验操作美、实验结果的表达分析的逻辑美、实验过程的严谨美等。(1)公式美:指人类对自然界的生命活动规律在公式、定律和原理中完美表达出来。如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反应式、遗传中心法则图式和能量金字塔等都是用极其简单的形式表达了非常复杂的生命活动规律,显示了简洁、和谐的公式美。(2)理论美:指人类对认识自然界的真与善的理论达到的水平,是真与美的统一体,实践出真知,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才是真知,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才是真的,才是美的。生物学中始终贯穿达尔文的进化论和自然选择学说都体现了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和谐美,推动了生物不断进化,

4、其表达形式,理论还体现出逻辑美、结构美。2.人格美:人格美又叫心灵美,是社会美的核心,指人的思想、品格、志趣、情操、智慧等多方面的美。教材是的著名的生物学家,尽管国籍不同,朝代不同,但他们探索生物奥秘的动人事迹中都闪烁着人格美的光辉。如不怕困难、坚忍不拔,敏于观察、勤于思考、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献身精神,以及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操都是人格美的体现。二、生物教学中美育渗透:1••注重教师的形象美:教师自身的道德、学问、仪表等对学生具有深刻的审美陶冶和感染力量。教师的知识渊博、高尚的品德、优雅的仪表,无不让学生爱戴,教学语

5、言幽默大方、活泼亲切,使学生亲近又乐于接近。2•创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注重师生情感交流,教学是双方面的,是一种特殊的心灵交流的过程,既有知识的信息的交流,又有情感信息的交流。生物的形态美、科学美等内容是内在的,需要教师入境动情,用心体会教材中的美的内涵,设计好教学中对美的情感体验活动。如讲述我国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生物新成就时,语调满腔热情,充满自豪感,尤其是中国特有的动植物,让学生产生对野生的动植物的情感、美感、激发起热爱祖国、保护珍称动植物资源的情感,在学动物行为,通过绘声绘色讲述动物的攻击行为,防御行为的小故事的活动,使学生透过

6、生存斗争残酷无情的现象,领略到生物间相到制约的和谐统一美。创造轻松的气氛强化师生间对美的情感交流,激发学习兴趣。3•挖掘美这因素,感知美的形象尽量发掘生物知识中的美学因素,创设美的意境,让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感受生物学美,如婉转动听的鸟鸣声,鸟类的筑巢、枯叶蝶的拟态,斑马的花纹,蜜蜂的蜂巢的正六边形是最能利用空间的绝妙设计,健康的人体美等美的因互,尽量采用挂图、模型、电化教学形式,使学生感受生物自然美。4、鼓励学生参加审美实践、创造美:教学活动中,在感知美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愿望,鼓励学生实践、创造美。如成立生物课外活动小组,

7、开展兴趣活动,制作昆虫标本、鸟类的剥制标本及动物的浸制标本。生物绘图要科学美观,标本造型美观,比例适当,摆放有序,提高美的能力,精心指导学生积极参加美的创造活动。未来的世界在于创造,创造美好的未来离不开美育,爱美、追求美是青少年的重要心理特点,中学生物教学中注重美的渗透,让学生感受到生物界的自然美,培养审美的情趣,完善情操,净化心灵,并在生活中不断创造美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