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发展、创新学术报告会”内容摘要

“教育改革、发展、创新学术报告会”内容摘要

ID:34062661

大小:55.3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3-03

“教育改革、发展、创新学术报告会”内容摘要_第1页
“教育改革、发展、创新学术报告会”内容摘要_第2页
“教育改革、发展、创新学术报告会”内容摘要_第3页
“教育改革、发展、创新学术报告会”内容摘要_第4页
“教育改革、发展、创新学术报告会”内容摘要_第5页
资源描述:

《“教育改革、发展、创新学术报告会”内容摘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教育改革、发展、创新学术报告会”内容摘要——学会学习的理论思考全国教育委员会会长北师大教授博导周之良(一)教与学的关系。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会学习。学是基础,学是目的,教的目的是学生会学了。学会学习,是当今世界教育界的热门话题。大至宇宙飞船,小到人体密码的破译,知识是永远学不完的。“科技革命的兴起,知识经济的萌生”,给教育出了难题。第一个难题:知识的无限性和教学的有限性。美国前任总统克林顿说:“知识总量每五年就要翻一番”。面对无限的时间和浩如烟海的知识的矛盾,教材一出版就落后了。所以,教育改革要从根本上改变思路。加班加点的教死知识,能和科技革命较劲吗?第二个难题:继承

2、和创新的矛盾。学校和学校培养的人才不能以继承的方式出现,要培养创新人才,教给学生生活中应战的方法,不能只教应试。第三个难题:科技进步和道德进步的矛盾。科技进步出现了道德的危机,犯罪也是高科技手段。所以科技进步必须有道德的支撑,如果高科技低素质,给人类带来的不是幸福而是灾难。只看见知识点而看不见人是教育的盲区。现在教育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人知识性教育向发展性教育转化。传统教育以传授知识为已任。传统的人才观,人才选拔制度也是以掌握知识的多寡来判断人才的优劣。学生在学校时拼命积累,到社会上逐一释放,育人思路是先积累,后释放。这样做必须有一个前提:假如知识是不变的或少变的,“

3、半部论语治天下”5。加入WTO后如何应付?新型式战争如何应对?知识更新、节奏加快,传统的做法同人的知识水平、发展水平是永远不会等同的。因此,教育要以育人为本,坚持以发展为中心,开发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使人具有持续发展创新的能力。发展中能长期起作用的就是人的素质(本质、质量),就是人发展过程中稳定的品质结构。提高素质就是从根本上把人武装起来,为人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人怎么发展?发展是不能给予的。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必须以学生为主体。素质是通过人做人、做事的态度和能力表现出来的。学习最重要的是学习态度,学习能力,深层的思维能力,高层次的创新能力。真正教学生学会学习

4、,不仅包括教给学习方法,还包括态度和能力。学会学习是学会生存的必由之路。怎样教学生学会学习?改变现有的学习方法,创导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探究式学习,学生主动参与,强调合作和交流,目的是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改变学习方式的意义意味着思维的提升(由被动变主动),生存方式的提升。其更深层的意义是引导青少年做学习的主人,生活的主人,命运的主人。所有的创新都源于思维的独立性。独立思考,勇于创新,行为要循规蹈矩,思维不要循规蹈矩。(二)学习与兴趣的关系。老师的第一任务是让孩子乐学,乐学是人生的一大品质。兴趣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直接兴趣是由

5、事物和活动直接引起的;间接兴趣是由事物和活动的后果引起的。兴趣在各个级段的特征:初级,新奇感;中级,有爱好,有好感,有活动情调;高级,有持久的爱好、认识。学习兴趣的作用:a、激发求知欲,形成学习动机;b、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c、推动创新;d、促进个性的发展,培养成乐观开朗的人。什么是创新型人才?日本创造学家木村九一解释“天才人物”5是:有毅力的人,勤奋的人,入迷的人,忘我的人。有了强烈的兴趣,自然会入迷,入了迷自然会勤奋、有毅力,最终达到忘我。用力做不如用心做,用心做是责任与兴趣的结合。教师应多做爱护、激励、引导兴趣的工作。(三)学与思的关系。学生的头脑不是容器,

6、要教学生学会思维。因为知识是智慧之果,思维能力则是智慧的本源。观察力是窗口,记忆力是仓库,想象力是翅膀,判断力是钥匙,思维能力是粘合剂。所以,我们一定要想方设法改进师生关系,改进课堂秩序。整个民族“活泼不足,严肃有余”。老师一定要解放思想,既对学生有高标准,又要放下架子,走到学生中间去,让他们笑一笑。没有一点笑声的课不是好课。思维能力最高层次是创造思维,创造力有三个特征:a、变通性(触类帝通,举一反三);b、独特性(超越平凡,不盲从)c、流畅性。三个特征同人的发散性有一定的关系,要注意多角度、多层次的发现问题。各门学科都要加强思维能力的训练,加强艺术教育,调整教学目

7、的,改变学习方式,开拓、建设一个良好的校风。(四)学与问的关系。学而不问非真好学者。学贵在疑,思维活动的起点在问题,保守教育叫无疑教育,提倡从无疑向质疑转化。1、教师如何提问?a、准备:问在当问之处。备课时要考虑好什么地方设问,学生想问什么等。学习困难生是教师最好的助手,最好备课时多问问他们。在课堂上提问时,要创设情感条件和知识条件,当“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言”时,再提问效果最好,要注意以事引疑,以错引疑,以趣引疑,以奇引疑。b5、难度:合理搭配难度,形成一个坡度,(如:最高度几乎没人通过;第二坡度,多数同学经过努力能够回答等)。纯记忆问题是不是好问题。c、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