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谋视角下的翻译主体间性——以英译李清照词为例

共谋视角下的翻译主体间性——以英译李清照词为例

ID:34196640

大小:1.79 MB

页数:62页

时间:2019-03-04

共谋视角下的翻译主体间性——以英译李清照词为例_第1页
共谋视角下的翻译主体间性——以英译李清照词为例_第2页
共谋视角下的翻译主体间性——以英译李清照词为例_第3页
共谋视角下的翻译主体间性——以英译李清照词为例_第4页
共谋视角下的翻译主体间性——以英译李清照词为例_第5页
资源描述:

《共谋视角下的翻译主体间性——以英译李清照词为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电子科技大学UNIVERSITYOFELECTRONICSCIENCEANDTECHNOLOGYOFCHINA硕士学位论文MASTERTHESIS(电子科技大学图标)论文题目共谋视角下的翻译主体间性——以英译李清照词为例学科专业英语语言文学学号201021130107作者姓名陈慰指导教师冯文坤教授万方数据分类号密级注1UDC学位论文OnTheIntersubjectivityofTranslationFromThePerspectiveofCollusion——ACaseStudyontheTranslationofLiQingzhao'sWorks(题名和副题名)陈慰(

2、作者姓名)指导教师冯文坤教授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姓名、职称、单位名称)申请学位级别硕士学科专业英语语言文学提交论文日期2013.4.25论文答辩日期2013.5.16学位授予单位和日期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6月29日答辩委员会主席张思武评阅人熊杰张思武注1:注明《国际十进分类法UDC》的类号。万方数据ONTHEINTERSUBJECTIVITYOFTRANSLATIONFROMTHEPERSPECTIVEOFCOLLUSION——ACASESTUDYONTHETRANSLATIONOFLIQINGZHAO'SWORKSAThesisSubmittedtoUniversity

3、ofElectronicScienceandTechnologyofChinaMajor:EnglishLanguageandLiteratureAuthor:ChenWeiAdvisor:FengWenKunSchool:SchoolofForeignLanguagesUESTC万方数据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电子科技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

4、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论文使用授权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电子科技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电子科技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作者签名:导师签名:日期:年月日万方数据万方数据摘要摘要哲学研究逐渐从主客二元或我与他者客体二分转向主体间性,开始认识到任何事物都是“自为-为我”的存在,在文学翻译研究中的具体体现就是:文学翻译是诸要素间

5、合和的结果。这一认知促使翻译研究逐渐从原文中心论向文本-译者之间互动所构成的主体间性过渡,即原作者、译者、目标语读者三大主体。苏珊巴斯内特教授对此有切身体悟,在《文化构建:文学翻译论集》的《翻译何时不是翻译》一文中提出了“共谋”这一概念。译文是翻译三大主体间的对话,是原语文化与译语文化之间就原文的妥协或彼此吸纳。本论文结合翻译产生的女性主义翻译观及创造性叛逆的文化现象,试图通过李清照词的英语翻译来论证在文学翻译中译文是翻译活动三大主体力量的冲突和文化差异的产物。本文以译者和原文作者、译者和目标语读者的主体间共谋为两大方向,以多首李清照词的英语翻译为例,来描述翻译三大主体在

6、翻译过程中的参与性。第一章介绍了共谋视角下翻译主体间性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同时回顾了李清照词的英语翻译研究。第二章介绍了共谋概念的起源和意义,并结合李清照的《点绛唇》来描述主体间共谋的形式和意义。第三章主要分析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并围绕译者这一核心角色,结合李清照《声声慢》一词和“酒”这一特殊意象来分析译者在翻译共谋过程中的主动性参与性。第四章则着重延伸主体间性的另外二因素:原文作者和译文的目标语读者,分析二主体在翻译共谋过程中的参与和影响。第五章是全文总结。关键词:翻译主体,翻译主体间性,共谋,对话,李清照词I万方数据ABSTRACTABSTRACTAstheph

7、ilosophicalstudiesgraduallyshiftfromtheprincipleofsubject-objectdualismtointersubjectivity,thetranslationstudieshavebeguntoshakeoffitslimitationsofsourcetext-orientedtranslationperspectivestoanaspectofintersubjectiveinteractionamongthethreemainsubjectivesduringthepr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