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李清照的词英译为例看互文性与诗歌翻译

以李清照的词英译为例看互文性与诗歌翻译

ID:8814185

大小:39.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4-08

以李清照的词英译为例看互文性与诗歌翻译_第1页
以李清照的词英译为例看互文性与诗歌翻译_第2页
以李清照的词英译为例看互文性与诗歌翻译_第3页
资源描述:

《以李清照的词英译为例看互文性与诗歌翻译》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摘要:英语教学论文翻译难,诗歌翻译更难。其语言的简洁、含蓄和形式的特殊性给人以深远意象。将互文性理论引入诗歌翻译无疑为翻译带来了新的契机,成为一种重要的认识维度。在互文性理论的指导下,运用不同的翻译策略以期取得更显著的效果。关键词:翻译;诗歌;互文性;博士论文 诗歌作为中国历史与文化的瑰宝,从古到今对人的精神生活有着重大的影响。翻译家应该肩负起再现原作的形式与精神以及原作的意象的重任,使讲英语的国家的读者能更好地理解与欣赏汉语诗歌的实质。互文性理论的引入能拓宽人们的思维来理解原文,并且能更好地翻译原文。法国的后结构主义文艺批评家朱莉亚·克里斯蒂娃于1969年

2、在《符号学:符义解析研究》一书中提出了互文性这一概念。互文性是指任一文本与其他文本间的相互影响与联系。克里斯蒂娃认为任一文本的构成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在这一构成中,某文本与其他相关的多种文本相互参照,彼此连结,形成一个蕴含丰富的开放网络,以此构成文本的过去﹑现在及将来的意旨,实践着语言符号在文本间的化合过程。翻译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单项活动,而是一种语言文化在互文性质上的转换活动。原文与译文之间本身就是一种互文,因为这一翻译过程就是译者对原文本的阐释和对目的语文本的创作,这些都需要与其他文本相联系。互文性为诗歌翻译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和翻译视角。下面就在互文

3、性理论指导下运用不同的翻译策略进行具体分析。一.互文性与诗歌的声音传递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声声慢》已经家喻户晓,无需细细琢磨,单从开头七组叠字的运用就能感受到一种孤苦悲凉的意境。“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七组叠音词由七个均等的音部造成一种缓慢的节奏,由平声字“寻寻”起音,并和短促音的“觅觅”构成一个音群,通过“觅觅”的发音在声调高处形成一种自然的停顿,然后用“冷冷清清”在略高的音调上经过过渡接着便连用了三组叠音词,这样的语音组合不禁使人陷入一种凄苦情境。这种高超的作词艺术也让众多译者挠腮。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翻译家是如何通过互文性来传递诗歌声

4、音的。原词引用如下:“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译文一:Sodim,sodarkSodense,sodull,Sodamp,sodank,sodead!(林语堂,1961)译文中用了与原文相同数量的词来表达,并且译文中也是用的复合词。原文七组词,译文重复用了七次“so”,并且这个词在两个词之间重复出现。除此之外与“so”这个词搭配在一起翻译的词都是以辅音d/开头的,而这一辅音的发音是抑音,且这种低沉的发音不断回应,这就更有利于表达原词那种凄惨悲凉的意境美。这种翻译方法就利用的是通过声音上的互文来传达原词的意境。译文二:Search.Search

5、.Seek.Seek.Cold.Cold.Clear.Clear.Sorow.Sorow.Pain.Pain.(王红公,1979)译文中,王红公选用了“search,seek,cold,sorrow,pain”这几个词来表达原词的无限悲伤的情调。在译文的第一行,所有的词都是以辅音字母“s”开头。第二行都是辅音字母“c”开头的,最后一行用了两个辅音字母“s”和“p”来开启首字母。并且与原文一样都是使用的叠字,这样不仅保持了原文的形美,还传达了原文的音美。译文三:SeekingSeekingSearchingSearchingOverondOverLonelya

6、ndforlornSighing;grievingsighinginthesameround(Kwock&MaHugh,1980)此译文采用的是一种特殊的格式,无停顿,用语简洁正符合中诗的特点,并且运用了首韵、尾韵等形式把整个情境编织在一起。起始句不断使用“seeksandsearches”,组后又陷入一种“sighingandgrieving”的境界。看到这段译文我们不禁回忆起LoveisCruel,这首诗。虽然这两首诗要表达的感情不同,但是这种内心的情绪是相似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又存在着互文性。从以上三个不同译本可以看出它们都是采用声音意象的方式来传达

7、原词的音美。在翻译的过程中,存在着作者、译者和读者三者之间的一个对话。为了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相同的美感,这些译者都发挥了各自的长处通过互文性来传递原词的音美。二、互文性与诗歌意象的传递在诗歌中,意象内涵丰富,是语句中的关键词汇。读者读到意象会产生词语联想,联想到词所指本身,也会联想到这个物象在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和存在意义。但是中西意象的传递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许多翻译家都绞尽脑汁运用不同的翻译策略来克服这一困难,而互文性理论可以帮助译者更好地理解原文。忠实的理解是翻译的第一步。以《一剪梅》为例,原文:“轻解罗裳,独上兰舟”。译文:Iloosenmyclo

8、thes/Boardingtheskiffalone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