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先生史学思想精义

陈寅恪先生史学思想精义

ID:34213396

大小:263.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9-03-04

陈寅恪先生史学思想精义_第1页
陈寅恪先生史学思想精义_第2页
陈寅恪先生史学思想精义_第3页
陈寅恪先生史学思想精义_第4页
陈寅恪先生史学思想精义_第5页
资源描述:

《陈寅恪先生史学思想精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拟建中的阜阳市中国XXXX国际服装城依托中国XX国际服装城,拟建成为皖西北地区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商务及功能最优的现代化、国际化服装专业市场,建设规模占地约128亩,建筑面积约25万平方米,项目总投资约5亿元人民币。经过1--2年的开发建设,能达到正常运营期的中国XX.XX国际服装城将吸纳全国和世界各地的经销商、代理商企业物流总部等500—1000家,预计年交易额实现68亿元人民币,每年实现税收8000—10000万元人民币,每年实现利润1.68亿元人民币,实现就业和创业人员约2万以上。陈寅恪史学思想的精义2009-07-13  程念祺  文汇报  王永兴先生指出,陈寅恪先

2、生“‘求真实、供鉴戒’之史学思想,其根柢亦在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吸收外来之学,要有自由之思想;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应有独立精神。可见‘吸收’与‘不忘’两方面正是独立精神、自由思想的体现”。此为先生论述陈寅恪先生史学思想的精义所在。王永兴先生去世了。父亲生前不多的几个老友,均情同手足,如今大多已不在人世。十多年前,我读过王永兴伯伯写的《陈寅恪先生史学述略稿》,印象深刻。现在,为了纪念他,我又重读此书。这对于逝者,应该是最好的纪念。以下,是我学习《陈寅恪先生史学述略稿》的几点认识。一、陈寅恪史学与清代考据之学的根本区别作为陈寅恪先生的高足,王永兴先生在《陈寅恪先生史学述略

3、稿》中,首揭“寅恪先生之史学不可能出自清代经学或清代考据之学”这一问题。先生引用陈寅恪先生对清代史学的评价:“虽有研治史学之人,大抵于宦成后退休之时,始以余力肆及,殆视为文儒老病销愁之具。当时史学地位卑下若此,由今思之,诚可哀矣。此清代经学发展过甚,所以转至史学之不振也。”由此即可以清楚地认识到,陈寅恪先生的史学,与清代的史学并无渊源关系。那么,陈寅恪先生对清代经学的看法又如何呢?王永兴先生认为,在陈寅恪先生看来:“经济增长: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十一五”期市GDP年均增长12%以上(现14%以上),2010年达到650亿元以上,人均GDP力争1000美

4、元;财政收入达到8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销售达到550亿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长20%,五年累计1000亿元;社会消费品销售额260亿元,年均增长20%,外贸进口总额2.5亿美元,年均增长15%;五年累计招商引资突破500亿元,力争达到600亿元拟建中的阜阳市中国XXXX国际服装城依托中国XX国际服装城,拟建成为皖西北地区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商务及功能最优的现代化、国际化服装专业市场,建设规模占地约128亩,建筑面积约25万平方米,项目总投资约5亿元人民币。经过1--2年的开发建设,能达到正常运营期的中国XX.XX国际服装城将吸纳全国和世界各地的经销商、代理商企业物流总

5、部等500—1000家,预计年交易额实现68亿元人民币,每年实现税收8000—10000万元人民币,每年实现利润1.68亿元人民币,实现就业和创业人员约2万以上。史学之材料大都完整而较备具,其解释亦有所限制,非可人执一说,无从判断其当否也。经学则不然,其材料往往残缺而又寡少,其解释尤不确定。以谨愿之人,而治经学,则但能依据文句各别解释,而不能综合贯通,成一有系统之论述。以夸诞之人,而治经学,则不甘以片断之论述为满足,因其材料残缺寡少及解释无定之故,转可利用一二细微疑似之单证,以附会其广泛难征之结论。其论既出之后,固不能犁然有当于人心,而人亦不易标举反证以相诘责。譬诸图画鬼物

6、,苟形态略具,则能事已毕,其真状之果肖似与否,画者与观者两皆不知。往昔经学盛时,为其学者,可以不读唐以后书,以求速效。声誉既易致,而利禄亦随之。于是一世才智之士,能为考据之学者,群舍史学而趋于经学一途。”依陈寅恪先生的看法,史学与经学这两种不同的学问,竟是根本对立的。首先是学问路径上的对立。盖史学因“材料大都完整而较备具”,故可以求真,且能“综合贯通,成一有系统的论述”;而经学因“材料往往残缺而又寡少”,只能“依据文句各别解释”,或“利用一二细微疑似之单证,以附会其广泛难征之结论”。其次是治学目标上的对立。在陈寅恪先生看来,“综合贯通,成一有系统之论述”,是治史者可能达到的

7、目标,也是治史者所应追求的目标;而“经学一途”,本身既缺乏“综合贯通,成一有系统之论述”的可能性,治其学者则贪图“声誉既易致,利禄亦随之”。一种学问,学者若视之为博取“声誉”、“利禄”的工具,则这种学问本身即失去了意义;凡真正意义上的学者,固不耻也。据此,王永兴先生认为寅恪先生之史学不可能出自清代经学或清代考据之学,是非常正确的。在中国历史上,经学之盛,无如汉朝和清朝。班固作《汉书》,对汉代经师亦有如此评论:“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讫于元始,百有余年,传业者浸盛,支叶蕃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