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评论与写作题的答法精选

文学评论与写作题的答法精选

ID:34262855

大小:83.51 KB

页数:55页

时间:2019-03-04

文学评论与写作题的答法精选_第1页
文学评论与写作题的答法精选_第2页
文学评论与写作题的答法精选_第3页
文学评论与写作题的答法精选_第4页
文学评论与写作题的答法精选_第5页
资源描述:

《文学评论与写作题的答法精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微型文学评论以评价短小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为主,而且只要求选其一点来写,因而读懂作品、确定选点是至关重要的一步。选点要准,即能透视作品的主要意义或能表现作品的主要写法。选点的角度宜小不宜大,以免下笔力不从心而流于空泛。    其次,行文时笔墨要集中,语言要简洁。我们知道,对作品的评价是论点,对作品的具体分析则是用论据论证论点。如果笔墨分散,语言拖沓,势必无法用极其有限的篇幅比较深入地评析作品,论证论点。    第三,结构要明快。对作品的评价最好在开头直接提出,下文加以证明,形成总分结构。如果有必要加

2、上总结性文字以收束上文,那就形成总分总结构,但不可勉强,以免画蛇添足。    第四,要有文学评论味,尽量用形象化的语言评价和分析作品,把观点渗透到富有魅力、给人以美感的文字之中。同时恰到好处地使用一些文学评论的术语,增浓文学评论味。    这里要特别强调一点,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反过来内容也需要依靠形式来表现。所以,评价作品的艺术特色时,万不可弃思想内容而不顾,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时,也可以适当提及表现手法。当然,它们的侧重点决不相同。    下面请看实例--    题目:    认真阅读台湾诗人余光中的

3、《乡愁》,写一篇微型文学评论,题目自拟,不超过200字。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例文一:    悠悠海峡情    --评《乡愁》所蕴含的深义---评内容    《乡愁》这首诗涵义丰富、深刻,以特有的笔调倾述了海峡彼岸的人们思念大陆故土的悠悠情怀。    诗的开头三节,作者就已渲染了浓浓的思乡情调。到了诗的末

4、节,作者笔锋一转,巧妙、恰当地把乡愁比作与大陆相隔离的海峡,从而寄托了作者在垂暮之年思念大陆故上和亲人的悠悠的乡愁。由于前三节诗的渲染铺垫,这种"乡愁"的味儿就更浓烈了,而且我们不难品味出其中带着几分苦涩的味儿,即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如愿以尝的失望的情绪,从而深化了诗的主题,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黄亨灿)    例文二:    跳跃的乡愁---评艺术特色    --评《乡愁》的艺术感染力    乡愁是一抹心头上的阴翳,是一束情感的投影。小诗《乡愁》于质朴中蕴真情,辗转中现永恒,给人以颇深的艺术感染力。  

5、  诗中的乡愁是跳跃、辗转的,从"小小的邮票"到"窄窄的船票",进而变成"矮矮的坟墓",直至"浅浅的海湾",但乡愁却是永恒在作者的心中。为体现"现在的乡愁",全诗着眼于格局的布置,由前三段的蓄势而引起末段的迸发,这不仅仅以浓烈的色彩渲染了乡愁,也使乡愁得到升华和涵沉。读者从这首极富忧愁的小诗中极易抠取它的艺术精粹,这是以情感人的结果。(赵斯仪)    例文三:    想哭不一定有泪    --评《乡愁》中的借代---评写作手法    《乡愁》的一大特色是运用借代修辞手法,表现浓郁的乡愁。诗人独具匠心,用

6、"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湾"来借代"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等不同时期的乡愁,使之实物化。乍看起来很有些"挥手自兹去"的洒脱,但多读几遍,你会感觉到诗人的哭腔,你定然会被母子深情、夫妻恋情和游子对祖国统一的渴望之情所打动。正是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表明诗人无时不颠沛在离愁之中;在哭,无泪,借代使之然也。(游舫)    总评:    这三篇微型文学评论,有的评《乡愁》的思想内容,有的评其艺术特色,颇合法度。它们都只抓住一点来写,角度不大,评价中肯,笔墨集中

7、,分析在理,言简意赅。至于结构明快,一目了然,自不必说;层次清晰,语言流畅,也是共同的特点。在行文中恰如其分地用上一些文学评论的术语,更具文学评论的特色。另外,每篇的标题都拟得相当艺术,也给微型评论增添风采。    评论考试模式一、开头:1.梗概复述。在全文情节梗概复述中,不露声色地点出要强调之处。2.引出论点:一个判断句,主谓宾。选择最有感受的一点内容:从人物形象看主题。形式:从下列几点选择一个人物形象塑造(性格的几个方面),结构(曲折、巧合、误会、线索等),语言(个性化、生活化),技巧(对比、讽刺、

8、吸收其它文体特色等)。二、中间:1.分析法论证为主。论据是作品自身,边节录边评论。分为二个以上方面。2.其它论证方法为辅,如引证法、比喻法、反证法等。3.联系实际,引申发挥。内容主要是主题的社会意义。形式有:典型的意义,艺术特点的比较和发展。三、结尾:1.重申照应开头,进一步明确、深化论点。2.发出感慨.评论:重在发表评论者的观点,有时竟把原文只作为引证评论者观点的材料,旁征博引、深入广泛挖掘。好的评论、权威人士的评论对原作的文学地位和社会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