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ID:34295061

大小:57.77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3-04

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_第1页
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_第2页
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_第3页
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_第4页
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_第5页
资源描述:

《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周村学区闫志宁新的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也就是说数学是从生活中来,只有回归生活,才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回归生活是数学新课程的生长点,新课程改革全力构建生活化的课程结构,数学课堂更应如此,既要体现数学知识与孩子生活的密切联系,还要体现将数学生活“数学化”,这对学生建立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形成数学思想是很重要的。无论是数学的产生,还是数学的发展,都与现实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数学就是为了能在实际生活屮应用,让人们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比如说,上街买东西白然要用到加减法,修房造屋总要画图纸。类似这样的问题数不胜的知识迁

2、移能力还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正因为不能够很好的理解、不能够运用于日常生活中数,这些知识就从生活中产生,最后被人们归纳成数学知识,解决了更多的实际问题。有人说,现在书本上的知识都和实际联系不大。这说明他们,才使得很多人对数学不重视,把学数学只跟考试划上等号。在这种心态下,数学将会学得很枯燥,很呆板,也很被动,在日常生活屮也不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现不出数学的价值,这便是传统教学的失败之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获得一些体验,并且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对此进行解释和应用

3、。”基于此认识,我认为在新教材的教学中,应体现以下几点:一、在生活中发现数学一一引发兴趣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中,以教材为蓝本,注重密切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创设轻松愉快的数学情境。现实的学习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诱导学生积极思维,使其产生内在学习动机,并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如教学《圆的认识》时,我让学生把课前收集的圆形物体带进课堂,亲身感知圆就在身边;再播放一些美丽的圆形物体图片,让学生感知圆就在生活屮。看了这些图片,无论是静态的圆,还是动态的圆,大部分学生都会产生一些感官触动,定会联想起生活屮许多事例。要想学生

4、的兴趣再浓些,接下来我借鉴了别人的教法:出示一组各种各样车的图片,问:车轮是什么形状的?(圆形),谁见过其他形状的车轮吗?(没有),为什么车轮都是圆形的呢?对于这个司空见惯,熟视无睹的生活现象,学生先是一愣,继而积极地相互讨论,自由发言,无论答案对于否,学生地学习兴趣上升了,思维也跟上来了。心理学研究表明:比起现实情境来,幻想的情境更能激发学生丰富的情感,给他们带来深刻的内心体验。为什么车轮都是圆形的呢?我们可以先让学生看一段三种不同形状车轮的汽车比赛的动画片,学生兴趣高涨,并且从中思考答案,避免了成人化的说教。又如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一课吋,可以这样设计课堂的导入部分:1

5、、出示汽车牌号,说说其屮的字母表示什么意思?(字母表示地点)2、说说流行歌手组合F4的字母表示什么含义?(字母是英语Fantasy的缩写,表示美好的意思)3、扑克牌的J、Q、K表示什么?(字母分别表示固定的数字11、12、13)4、出示学校门口的失物招领启事,说说为什么不直接写出拾到人民币多少元,而是用n元来表示?n表示什么意思?(字母表示拾到的钱的数量)5、揭示课题。以上环节的设计是从理解日常生活中字母表示各种不同的内容入手,教师以知识的生活原型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实现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目的,为学生进一步顺利地学习新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数学真是

6、无处不在:如银行的利息问题,商店的打折消费,地图上的比例尺,利用统筹方法合理安排时间等等,真是举不胜举。只要我们老师在平时教学中多引导学生留意,多联系生活实际,学生就会感到:噢,原来数学离我们这样近,慢慢地他们就会亲近数学、理解数学,继而喜欢数学。学生拥有了这种积极的状态,对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实践能力就会大大的提高。二、在生活中学习数学一一加深理解创设一种简单化的既真实又符合实际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学生思维。实践证明,学生通过其已有的生活经验,与学习内容进行交互作用,能使课堂教学真正得到深化,学生的学习也更加积极、

7、主动、有意义。以《吨的认识》这节课为例。这节课属于单纯的数学概念教学,“吨”这个单位比较大,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从表面上看,它似乎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并无太大的关系。然而,教者做了以下处理:课上准备了一带50千克的大米,先让每个学生上來拎一拎或抱一抱或扛一扛,体验它的重量,再说出感觉。然后老师问:两袋这样的大米是多少千克?你能扛起来吗?感觉怎样?接着问3袋、4袋……一直到20袋,学生初步体验了1吨究竟有多重。第二项体验活动是相互背一背你的同桌,体验轻重,师问:大约有多少个你的同桌才是1吨呢?你背得动吗?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