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视域下淮安“运河之都”城市形象传播及其建构

网络视域下淮安“运河之都”城市形象传播及其建构

ID:34376849

大小:46.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3-05

网络视域下淮安“运河之都”城市形象传播及其建构_第1页
网络视域下淮安“运河之都”城市形象传播及其建构_第2页
网络视域下淮安“运河之都”城市形象传播及其建构_第3页
网络视域下淮安“运河之都”城市形象传播及其建构_第4页
网络视域下淮安“运河之都”城市形象传播及其建构_第5页
资源描述:

《网络视域下淮安“运河之都”城市形象传播及其建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网络视域下淮安“运河之都”城市形象传播及其建构摘要:近年来,淮安为推广城市形象,曾从五个不同方面打造了五大城市名片,但因为专属性不强,地方政府不够重视,导致城市形象模糊,定位不明确,其网络传播的特性也未能得到凸显。本文以运河申遗为背景,从网络传播视角,分析淮安网络城市形象建构的现状以及存在问题,对城市形象建设提出了以“运河之都”为城市主打名片,加大网络议程设置力度、优化地方门户网站、充分利用网络自媒体等建议,以期能对其他城市形象的网络建构有所借鉴和启示。关键词:网络;城市形象;运河之都;自媒体“城市形象指城市给予人们的综合印象和整体文化感觉,是历史与文化的凝聚构成

2、的符号性说明,是城市各种要素整合后的一种文化特质,是城市景观形态的客观的、集中的表述,而这种形象被社会的大多数接受时,城市形象则已经具有了整体的历史文化意义。”[1]构建良好的城市形象是一个城市获得快速有效发展的首要前提,它不仅可以增强市民的凝聚力和荣誉感,而且有利于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和吸引力,推动城市经济文化的发展。我国从2006年开始进行京杭大运河申遗与保护工作,而淮安作为运河的发祥地以及连接南北方漕运的枢纽,拥有11项遗产地点,其总数在各省份城市中占居榜首。抓住运河申遗发展机遇,重点打造淮安“运河之都”的网络城市形象,是提升我市文化软实力,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一个

3、重要战略。一、淮安“运河之都”城市形象网络传播现状近年来,网络媒体的发展势头相当迅猛。“最新数据表明,中国网民数量已达5.9亿,且还有进一步增加的趋势,网络媒体已经成为70%的网民首选的媒介。”[2]网络媒体具有传播速度快捷、传播范围广泛、互动性强、多媒体的特点。此外,网络功能和服务的不断推陈出新,如微博、SNS社交网络、网络论坛、维基技术、网络营销、电子商务的广泛普及和运用,因此在今后城市形象的传播过程中,网络传媒逐渐构建起一个新的规模更大的可持续发展平台,为提高城市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借助百度搜索引擎,输入“淮安”为关键字,共显示100

4、,000,000条网页记录,其中有关“运河之都”的网页记录共有96,400条,比较全面的展示了淮安“运河之都”网络城市形象的发展状况,其信息类型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新闻报道类:此类信息最多,共有5,900,000条记录,其中有关淮安“运河之都”方面的报道有82,100条,主要集中在淮安作为“运河之都”的文化历史及其运河申遗方面,如《运河之都—淮安》(东方网)、《淮安被授予‘运河之都’牌匾》(光明网)、《明清时期的‘运河之都’—淮安》(新浪网)、《运河之都—淮安将重现历史辉煌》(东北新闻网)等。这些报道充分展示了淮安作为“运河之都”的历史面貌,以及在运河申遗过程中所占据

5、的重要地位,但与有关淮安新闻报道总数比起来,仍显得不足,这说明淮安政府在对外宣传“淮安—运河之都”城市形象方面的力度不够,城市形象定位还不够明确。论坛贴吧:此类信息比较凌乱分散,主要分布于本地论坛中,例如本土知名的淮水安澜、淮安新闻网论坛、淮师论坛等,但最具有人气和关注度最高的当属淮水安澜。该论坛自创建以来,注册用户已超过60万,每日在线人数最高达到13万多,发帖总数已突破2000万,设有“民生通道”、“淮网美食”、“名城淮安”、“淮网娱乐”等版块,其中最受网友欢迎的当属“名城淮安”板版块,该板块设有“名城淮安”、“美丽淮安”、“阳光纪检”、“投诉维权”...等多个

6、子版块,内容涉及时政、财经、民生、人文、交通、维权等多个方面。自运河申遗以来,该版块中有关“运河之都”的帖子有2万多,有为运河申遗出谋划策的帖子,如《在运河申遗中淮安应承担什么角色?》、《千年大运河‘申遗’该如何继承与发展?》、《误区种种,我们应当怎样保护京杭大运河?》、《我对申遗运河之都的一点看法!》,也有借助活动举办宣传“运河之都”的帖子,如《“运河之都魅力淮安——2013淮安首届九拍国际鼓手节”即将亮相》、《〈我和运河之都〉征文启事》、《运河之都一品梅大型文艺晚会现场》等。这些帖子代表着民间的声音,反映了淮安群众对于运河申遗以及打造运河城市形象工作的关注,对于

7、淮安“运河之都”城市形象的塑造与传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科学研究:关于淮安的科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历史、运河文化、旅游开发等领域,且作者大多出自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博物馆。其中在运河申遗背景下,有关淮安城市形象的科学研究从不同角度分析了淮安运河历史文化,为城市形象建设提出了众多建议,比较有代表性的如季祥孟的《淮安:运河之都的文化价值》,经过对淮安“运河之都”七大文化内涵的论证,列举了淮安各种名胜古迹,证明了淮安作为历史著名的“四大运河城市”所具有的独特文化价值。徐业龙的《淮安运河文化遗产历史价值解读》,分析了京杭大运河自开凿以来对淮安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