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佛之路依普贤十大愿修行

成佛之路依普贤十大愿修行

ID:34467700

大小:56.66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3-06

成佛之路依普贤十大愿修行_第1页
成佛之路依普贤十大愿修行_第2页
成佛之路依普贤十大愿修行_第3页
资源描述:

《成佛之路依普贤十大愿修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宗舜法师:成佛之路依普贤十大愿修行修学是为了成佛,成佛必须依愿起行,付诸实践,这在一般的信众那里都不成问题。但什么是愿?什么是行?要发什么样的愿?修什么样的行?只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所谓“愿”,即是志愿,是内心深处发出的愿望和决心;“行”,即是行业、实践,是朝着愿望所指的目标,努力地去实践。志愿所向,必须有行业纔能得到满足;而行业则必须有志愿纔能有结果。所以,“愿”和“行”常不相舍离,相辅相成而成其果。一切菩萨发四弘誓愿后,一定要以六度之行业而成佛果。“愿”与“行”犹如鸟之双翅,车之两轮,缺一不

2、可。《普贤行愿品》中说:“以普贤行悟菩提。”这可以说为我们指出了一个学习方向,即如普贤菩萨一样去修十大行愿,即可成佛。那么,十大愿王又以什么为心要?即“常随佛学”和“恒顺众生”。这二愿,一个代表智慧资粮的集聚,一个代表福德资粮的集聚,是整个《普贤行愿品》的核心所在,也是成佛之必须。我们可以根据十大愿王所侧重的修行角度,将它分成修智慧资粮福德资粮两个方面来说:其一、总加行(修行前的基础准备):忏悔业障愿。忏悔,是说悔谢罪过而请求宽恕。即造罪或犯罪时,皆应忏悔,始得除罪而清净。《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

3、经》云:“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责,忏悔更不造,能拔根本业。”北本《涅槃经·卷二十九》云:“王若忏悔怀惭愧者,罪即除灭,清净如本。”无始以来,由于贪瞋痴,我们造下了种种的罪业,这些罪业招感的果报,不仅障碍了我们出世间的利益,也障碍了我们世间的利益。我们要忏悔的障碍有三种:第一烦恼障,第二业障,第三报障。只有用作法忏、取相忏、实相忏等“人格的清洗剂”去洗涤清净,纔有成就的希望。忏悔的仪则,据《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卷四·忏六聚法篇》说,欲行忏时,须具五缘:一,请十方佛菩萨等;二,诵经咒;三,说己罪名;

4、四,立誓言;五,如教明证。忏悔灭罪之相,据《占察善恶业报经·卷上》说:“若有众生得三业善相时,光明徧满其室,闻特殊异好香气,身意快然。或梦佛菩萨来,手摩其头,叹言:‘善哉!汝今清净故我来证汝等。”忏悔的功德,据《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三》说:“若能如法忏悔者,所有烦恼悉皆除。犹如劫火坏世间,烧尽须弥并巨海,忏悔能烧烦恼薪,忏悔能往生天路,忏悔能得四禅乐,忏悔雨宝摩尼珠,忏悔能延金刚寿,忏悔能入常乐宫,忏悔能出三界狱,忏悔能开菩提华,忏悔见佛大圆镜,忏悔能至于宝所。”其二、智慧资粮的修习(一)加行:礼

5、敬诸佛、称赞如来愿。所谓礼敬,是礼拜恭敬之意。按《大唐西域记·卷二》所说,印度致敬之仪分为九等:一,发言慰问;二,俯首示敬;三,举手高揖;四,合掌平拱;五,屈膝;六,长跪;七,手膝踞地;八,五轮俱屈;九,五体投地。称赞,是说称扬赞叹佛、菩萨、善知识等的功德。通过这两愿的修行,将自己心中的我慢贡高消除,将执着得牢不可破“我”放下,这样纔能进一步亲近善知识。(二)正行:请转法轮、请佛住世、常随佛学愿。这三愿的核心在亲近善知识,如理作意、法随法行。修学佛法的第一步,是亲近善知识。《菩提道次第论》中教导我

6、们,在依止善知识听法的时候,要依“六种想”:1,于己须如病者想;2,于说法者须如医师想;3,于教法须如药物想;4,于修行须如疗病想;5,于如来须作正士想;6,于正法眼生起久住想。在这六种想里,最为重要的就是前四想。如果不能对善知识及善知识所传授的教法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如理听闻正法、树立正知正见、如教随行等都是做不到的。反之,纔能具足佛陀的大智,纔能完成利益众生的事业。其三、福德资粮的修习(一)加行:广修供养、随喜功德愿。所谓供养,又称供施、供给,或略称供。是供给资养的意思。即是以饮食、衣服等供给佛

7、法僧三宝以及父母、师长、亡者。对上含有亲近、奉事、尊敬的意思,对下含有同情、怜措、爱护的意思。广修供养是与众生广结善缘的最好办法,它来源于对三宝以及众生的感恩心。只有对恩田(如父母)、敬田(如三宝)、悲田(如贫者)广加培植,纔会令众生欢喜,感得无尽的福报。供养在经中,从二种乃至十种之多。依《普贤行愿品疏》之说,则主要有财供养、法供养、观行供养等三种。财供养,指以世间的财宝、香华等行供养。法供养,指依佛所说的教法,如实奉行,起菩提心,行二利行。观行供养,指实践周徧含容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事事无碍的深

8、观。财供养若能与法契合,则也可称为法供养,若能住于深观,亦可称为观行供养,而观行供养又属大法供养,已毕竟财、法二供养。所谓随喜,是随顺欢喜的意思。即见他人所作善根功德,随之心生欢喜。《大智度论·卷六十一》说:“随喜福德者,不劳身口业作诸功德,但以心方便见他修福,随而欢喜作是念,一切众生中,能修福行道者最为殊胜。”一般说来,行福德者多为人所尊重爱敬。但是,随喜福德,其功德更胜于自作者,且随喜福德亦可视为实德。对于广修供养来说,能真实做到随喜功德,在积聚福德资粮的时候,可谓低成本、高效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