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资粮——信愿行第四讲:厌离娑婆欣求极乐

净土资粮——信愿行第四讲:厌离娑婆欣求极乐

ID:34541086

大小:70.17 KB

页数:18页

时间:2019-03-07

净土资粮——信愿行第四讲:厌离娑婆欣求极乐_第1页
净土资粮——信愿行第四讲:厌离娑婆欣求极乐_第2页
净土资粮——信愿行第四讲:厌离娑婆欣求极乐_第3页
净土资粮——信愿行第四讲:厌离娑婆欣求极乐_第4页
净土资粮——信愿行第四讲:厌离娑婆欣求极乐_第5页
资源描述:

《净土资粮——信愿行第四讲: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净土资粮——信愿行第四讲: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第七片)南无阿弥陀佛!诸位大德法师,诸位居士同修:今天我们讨论愿门《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上次我们谈到修净宗念佛法门要发愿,发愿所要参考的依据,是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的主要精神,以此作为参照系来发我们的愿,这样才能跟阿弥陀佛的大悲愿海感应道交。就我们目前凡夫的修行人来说,厌离娑婆,欣求极乐,是发愿的两个核心的内容,非常重要。厌离呀,是要从我们心里当中真实地把这种心引发出来。厌是一种要求离开的情绪状态,要离开的环境是娑婆世界。娑婆是梵语,翻译中文的意思是堪忍,这个世间充满着种种的苦难,然而生存在这个世界的众生,他还忍受得了,不仅忍受得了,他还会以

2、苦作乐!不以苦为苦,所以称为堪忍。我们这些众生是很难生起出离心的!那么欣慕,一种很渴望的心,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极乐世界,虽然它那里极为庄严,清净,妙好,自在,但如果我们对它很生疏,我们不能认知,也很难生起神往之心。这个世间虽然很苦,但是我们已经习惯了,习惯了就很难产生厌离之心。所以这个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这两句话实在来说,在我们内心真正要生起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愿也属于般若智慧,是需要智慧观照的,要在内心对116这种娑婆世界的苦难,有彻骨彻髓的这样的一种感悟呀,才能生起一种万牛莫挽的要离开的心。对西方极乐世界无尽的庄严在内心熏习非常亲切,方可如箭离弦呢,直指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出离和欣

3、慕两种心,凡夫很难生起来,所以我们就要理解两土世尊,释迦牟尼佛和阿弥陀佛用种种善巧方便,激扬我们的出离心和欣慕心。比如,释迦牟尼佛无问自说净土法门的时候,他首先会详细地介绍西方极乐世界种种的依正庄严,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地面无量的宫殿,虚空无量的宫殿,虚空无量的宝网,宝网当中又有种种的宫殿,宫殿里面又有诸天童子,这种水波荡漾的音声,黄金为地,七宝池八功德水,所有他方世界的珍宝都在西方极乐世界出现,而且是众宝之精,各种衣食用具,应念而至。为什么佛要介绍这些?就是为了令我们产生出离之心和欣慕之心。我们在这个世间待久了,很难感觉到这个世间的苦难,就好像那个厕所里面的蛆呀,它在大便里面钻来钻去

4、呀,我们觉得它很苦呀!但是那个蛆呢,它很快乐啊!它不会厌离啊!是啊,那个狗吃那个大便,我们觉得,哎呀,这个大便怎么能吃呢?但是在狗的感知中那个大便很香呀!同样我们待在这个世间,我们觉得很美呀,很快乐呀!那天人看我们,就不是像我们看那个蛆一样么?是不是呀?我们这个世间的臭气冲到天上,那个天人,啊!赶紧跑得远远的,臭气熏天!然而我们习焉不察,因为我们待得太久了,习惯成自然了。这本身脏秽不堪,还要用香水洒一洒,弄一弄,掩盖一下。所以,释迦牟尼佛介绍的,116西方极乐世界这种至真至善至美至慧的世界,对我们这些井底之蛙来看,我们梦都梦不到,忽然出现一个全新的富丽辉煌的刹土,它令我们惊心动魄呀!当

5、我们听闻到这个刹土,相信了这个刹土,再把这个刹土作为一个参照系来反观我们所处的生存环境,包括我们的身心状态,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啊!才感觉到这个世间多么痛苦,多么污秽,多么残缺!我们自己多么地罪恶!我们自己多么地不自由!在这种比较当中,他产生了出离之心,产生了欣慕之心,所以我们要理解两土世尊在激活我们的出离心和欣慕心。无量劫以来,我们一念无明,迷惑颠倒,造诸恶业,轮转六道,很难发起出离心。所以,必须要激活!要把它激发起来,激发我们的出离心,鼓扬我们的欣慕之心!这个激发还有折伏和摄受两种方法,折摄并运。释迦牟尼佛就像悲父在给我们讲这个世间五恶五痛五烧,那种种的不如意,种种的罪恶剧苦,我

6、们在其中勤身营务。我们是什么样的生存状态?无量寿经后半部,就是我们娑婆世界苦难的非常淋漓尽致的描述。前面介绍西方极乐世界无尽的庄严,后面介绍娑婆世界五恶五痛五烧,这两个经文摆在一起一看呢,哎呀!西方极乐世界是清凉池呀!西方极乐世界才是清净,美好的故园啊!这里是大火聚呀!这里是茅坑啊!是牢狱啊!是火宅啊!这样才把它激活起来!那么我们再来具体地展开,这种激活要来自于我们领会它,要智慧地观照它,我们凡夫众生没有智慧就在于,我们在生活的现象表层被那些虚幻的东西迷惑了,欺骗了,不了解事情的真相。为什么释迦牟尼佛首先要讲四谛法,苦谛?116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苦难当中,但是意识不到自己的苦,这就是一

7、个迷惑颠倒,能够意识到我们在苦中,这就有点智慧,就是苦谛了。但往往大多数人不能意识到,尤其在现在的市场经济,这种物质文明比较发达的时候,他天天感觉很满足啊!我去年碰到一个小老板,吃得胖乎乎的,穿的是很名牌的衣服,红光满面。他就问我一个问题啊,他问佛教讲苦海无边,我觉得很快乐啊,什么叫苦海无边?不认识事情的真相,那么这就需要深遂的智慧,才能够透过这个虚幻的,所谓的快乐的这种假相,了解生命本身的苦难感。释迦牟尼佛作为一个太子,他为什么要出家?就是由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