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和访谈录--史建

张永和访谈录--史建

ID:34765552

大小:85.03 KB

页数:23页

时间:2019-03-10

张永和访谈录--史建_第1页
张永和访谈录--史建_第2页
张永和访谈录--史建_第3页
张永和访谈录--史建_第4页
张永和访谈录--史建_第5页
资源描述:

《张永和访谈录--史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时间:1998年4月6日晚。地点:北京,张永和的公寓。张永和的书房:有点杂乱和昏暗,“村里”(桌子/台面)和穿插在其间的白色管道。张永和,圆脸,戴一副椭圆眼镜,坐在桌子一边。我坐在另一边。附注:1990年2月27日上午,在纽约曼哈顿岛,张永和采访了彼得·埃森曼。现在角色被置换,他坐到了桌子的“另”一边。史建:刚和王明贤合写了一篇关于90年代实验性建筑的文章,涉及到你的设计思想和作品,比如北京和南昌的席殊书屋。为此我特意去了一趟车公庄大街上的北京席殊书屋,后来就把那次体验写到文章里。但是我总觉得书屋好像还隐藏着更深

2、奥的东西,因为从表面来说,它是一个没有形象的建筑,只是一个“门洞”,再有就是人们议论较多的书架上的自行车轮,它们是怎么生成的?张永和:其实倒也没有什么深奥之处。书屋的建筑利用一个现有的空间,在一幢1956年建造的办公楼内。我们开始就注意到办公楼是严格的中心轴对称,也就是古典的。书屋23在对称轴的东侧,西侧与它相对应的位置上有一个通道,那儿除了人来车往,里面还停了不少自行车。按照古典的规律,书屋的空间也应是个通道才对。后来查看旧建筑图纸,证实了我们的推测,这个空间曾经想当交通通道,——也许它从未见过车流,但一直“期

3、待着”车流。在改作书店之前,它承担着楼内图书馆阅览室的功能,我们去的时候,还有几个书架遗留在那里。我拍了西侧通道的幻灯片,当时有个想法,能不能带上二三台幻灯机,把西侧通道的图像打在东侧的空间里。当时觉得这样就可以使两个空间重叠,可是并没有想到这样做有什么意义。在那几天里,我一直在想象幻灯将自行车图像打在墙上与“书屋”发生重叠的情形。虽然实际上没有做投射,但已经影响了设计的思路。这件事对我很重要。史建:是不是把空间潜在的意义揭示了出来?张永和:对,就是空间的历史。史建:这使我想起埃森曼设计的俄亥俄州立大学的韦克斯纳

4、艺术中心。埃森曼在原军火23库基础的位置上用砖铺了一个基础平面图,又以一个被肢解了的砖砌体对原建筑进行了戏拟,从而表露出对历史的深入思索。张永和:是有相像之处。我觉得有一点与目前流行的风格化的东西不一样,就是不认为想法是现成的,而是必须去找。所以我虽然没有真的做幻灯投射,等于还是做了。最关键在于形成了一条思路,这条思路引着我。史建:是两个空间叠合在一起。那么自行车符号是怎么确定的?张永和:就是这么来的。它是两个空间叠合的具象化,是自行车与书架的重叠,——一个半书架半自行车的装置出现了。这个装置立即被人们叫做书车。

5、书车虽然不是为了骑的,但是有功能的,它首先像加重车一样,能载重,可以压上三千册图书;另外,它的车轮允许它转动,书车与书车之间的关系是变化的,书店的空间是变化的。因此书车的最终的属性是建筑。至此我们似乎完成了一个历史使命,“车”终于进人了这个“怀才不遇”的“通道”。史建:我曾在1997年的《读书》杂志上看过你的一篇文章,《文学与建筑》,其中有不23少关于文学与建筑关系的妙论,那里只有一句提到北京席殊书屋,说它是书的建筑。张永和:那篇文章其实有三部分,分别是“不得不”、“不骑车”和“不看书”,中间那部分是专谈自行车和

6、北京席殊书屋的,但是发表时被删去了。史建:我后来在清华大学建筑艺术协会的学生们编的《求索》刊物中看到了你那篇文章的“足本”,我认为被删去的那部分简直与书屋同样重要,也就是说,北京席殊书屋的意义不只体现在完成了的作品里,它更蕴含在设计思想生成的过程中。我记得在“不骑车”中,你首先复述了爱尔兰作家弗兰·欧布莱恩的小说《多尔基档案》中的有关自行车的神话,那是一个睿智的关于自行车及其功能超越的故事。之后,你把话题引向了中国,是一些与自行车有关的轶闻趣事,然后你说“欧洲的自行车是为了解决个人的交通问题,而中国的自行车要解决

7、一个家庭的交通或大批量货物的运输。载重量的增加是一种微妙的功能转化。正是这些功能转化使自行车构成了一个中国的文化现象”。可见自23行车不仅是你从通道里偶然提取的符号,它还潜藏着你对当代中国文化的一种思考和概括。张永和:还有一件相当偶然性的事启发了我。当我把车书重叠的想法画下来之前,我并不清楚怎么进行实际的设计,因为建筑学的技术性很强。那是在确定设计的头天晚上,李布斯金在清华做演讲,我给他当翻译。他说他不是拥护秩序(order),也不拥护无秩序,而是在这两者之间寻求一种不确定的状态。而看他的作品,像柏林犹太人博物馆

8、,还是一种明确的、无秩序的有秩序,它首先是确定的,并不是不确定的状态。后来我在设计中就想这个既有序又无序的问题,把它转化为对建筑是不是能动的思考。这主要不是从机械运动的角度出发,而是从时空经验出发的,比如说人不动而空间动和人动、空间不动是可以互换的,所以从概念上说建筑永远是在动的。史建:对,当我第一次进入书屋的时候,就感到空间是可以变化的,并且可以有许多种组合。张永和:因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