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出处】中国语文

【原文出处】中国语文

ID:35127304

大小:76.0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9-03-19

【原文出处】中国语文_第1页
【原文出处】中国语文_第2页
【原文出处】中国语文_第3页
【原文出处】中国语文_第4页
【原文出处】中国语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原文出处】中国语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原文出处】中国语文【原刊地名】京【原刊期号】199503【原刊页号】161-169【分类号】H1【分类名】语言文字学【作者】刘坚/曹广顺/吴福祥【复印期号】199509【标题】论诱发汉语词汇语法化的若干因素【正文】零引论词汇语法化是人类语言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汉语词汇很早就有虚实之分,所谓实词是指那些具有实实在在的词汇意义的词,虚词则是指那些没有词汇意义而仅有语法意义、并在语句中起一定的语法作用的词。考察汉语的发展历史,虚词一般是由实词转变来的。通常是某个实词或因句法位置、组合功能的变化而造成词义演变,或因词义的变化

2、而引起句法位置、组合功能的改变,最终使之失去原来的词汇意义,在语句中只具有某种语法意义,变成了虚词。这个过程可以称之为“语法化”。近年来,西方语言学家对语法化理论的研究颇为重视,成果不断问世。对于汉语共时和历时的研究来说,语法化现象的理论探讨更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因为汉语是一种缺乏形态(狭义)的语言,表达语法关系的主要手段是虚词和词序,正是词汇语法化的演变使汉语中产生了一批在语言表达中不可或缺的虚词。词汇语法化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所涉及的因素较多,本文仅就诱发汉语词汇语法化的因素作一些初步的探讨。壹句法位置的改变就多数情况而

3、言,词汇的语法化首先是由某一实词句法位置改变而诱发的。汉语的虚词多数是由动词、形容词虚化而来。动词通常的句法位置是在“主—谓—宾”格式中充当谓语。在这种组合形式中,充当谓语的动词,一般只有一个,它是句子结构的核心成分,它所表达的动作或状态是实实在在的。如果某个动词不用于“主—谓—宾”组合格式,不是一个句子中唯一的动词,并且不是句子的中心动词(主要动词)时(如在连动式中充当次要动词),该动词的动词性就会减弱。当一个动词经常在句子中充当次要动词,它的这种语法位置被固定下来之后,其词义就会慢慢抽象化、虚化,再发展下去,其语法功能就会发

4、生变化:不再作为谓语的构成部分,而变成了谓语动词的修饰成分或补充成分,词义进一步虚化的结果便导致该动词的语法化:由词汇单位变成语法单位。所以,在词汇的语法化过程中,句法位置的改变、结构关系的影响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以动态助词为例。近代汉语动态助词“将”“着”“取”“得”等均由动词演变而来。它们从动词向动态助词演变的过程是从进入连动式开始的。将魏晋南北朝,“携带”义的动词“将”出现于连动式,基本格式是“动词+将+趋向补语”:(1)行至赤亭山下,值雷雨日暮,忽然有人扶超腋径曳将去,入荒泽中。(《还冤志》)(2)若生女,辄持将去,母随号

5、泣,使人不忍闻也。(《颜氏家训·治家》)(3)见一老妪,挟将飞见北斗君。(《古小说钩沉.幽明录》)连动式的“动词+将”间关系较松散,常可插入宾语或连词:(4)有二人录其将去,至一大门,有一沙门据胡床坐。(《古小说钩沉·冥祥记》)(5)忽有白蛇,长三尺,腾入舟中……萦而将还,置诸房内。(《王子年拾遗记》)连动式的“动词+将”表示一种“携带”性的运动,动作是由主体携带对象进行的。而“携带”这一动作,又是以完成前一动作为条件,才得以进行,表“携带”的“将”在某种程度上依附于前面的动词。“将”字之前的动词,魏晋时主要是与“将”字近义的(

6、如“持”),或隐含有“携带”义的(如“曳”,即使没有“将”,“曳去”也是“携之而去”的意思)。“将”对前面动词的依附和与前面的动词词义的重合,减弱了它的动词性。动词性的减弱,在唐代引起“将”在句中结合关系的改变:(6)凭人寄将去,三月无报书。(《元稹《酬乐天书怀见寄》)(7)扬眉斗目恶精神,捏合将来恰似真。(《蒋贻恭《咏金刚》)同是“动词+将+趋向补语”结构,但其中动作已非主体与对象共同进行,“将”前动词已不限于带有“携带”义的了。“携带”义减弱的“将”字,开始主要用于表示动作完成后的情况、动作的结果,并出现了新的结构“动词+将

7、+宾语”:(8)收将白雪丽,夺尽碧云妍。(白居易《江楼夜吟元九律诗成三十韵》)再进一步,又从表示动作的结果发展成表示动作的完成:(9)输将虚白堂前鹤,失却樟亭驿后梅。(白居易《花楼望雪命宴赋诗》)当动作的完成状态是进行另一动作的伴随状态或方式时,“将”又有了表示动作持续的用法及相应的结构“动词[,1]+将+动词[,2]”:(10)骑将猎向南山口,城南狐兔不复有。(岑参《卫节度赤骠马歌》)发展到例(9)、(10),“将”字已是动态助词的用法了。“将”字变化的起点是动词“将”进入连动式,处于第二动词位置的“将”字在语境(语义、前面动

8、词词义等)影响下动词性减弱,引起结合关系变化(对动词选择性减弱),再进一步到“携带”义逐渐消失,在句中主要表示动作的状态、结果,最终发展成只表示完成、持续等语法意义的助词。[(1)]“将”字的演变过程也是其它大多数动态助词的语法化过程。取(11)春月,蜂将生育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