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作业11格式已改

美学作业11格式已改

ID:35247847

大小:19.61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3-22

美学作业11格式已改_第1页
美学作业11格式已改_第2页
美学作业11格式已改_第3页
资源描述:

《美学作业11格式已改》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论郑板桥“画竹三段论”的美学思想章艳汉语1122011185226摘要:郑板桥“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论断不仅是对艺术创作规律的揭示,而且包含着闪光的美学思想。这三个阶段既反映了艺术创作中主观与客观的关系,而且还蕴含了“审美意象”的生成问题,艺术上的“胸中之竹”和美学上的“审美意象”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关键词: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主观与客观;审美意象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是清“扬州八怪”的代表性人物。他的诗、书、画号称“三绝”;不仅如此,其在艺术创作理论方面也颇有造诣。郑板桥虽然没有系统、完整的理论著述,但他的思想可以在其众多的诗

2、文、信函、书画题跋中显现出来。特别是其在题跋中所提出的“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艺术创作三段论在艺术理论中影响尤为深远。郑板桥的题画中这样写道:“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雾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1]这一论断不仅是对艺术创作规律的揭示,而且包含着闪光的美学思想。在这里,艺术规律和美学思想达到一种水乳交融的状态,“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既反映了艺术创作中主观与客

3、观的关系,还共同铸造起一个完整的“审美意象”。一、艺术创作中主观与客观的关系艺术美虽然来自生活,却并不等同于生活。现实美虽然丰富生动,却代替不了艺术美,因为从本质上看艺术美是艺术家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创造性劳动的产物。在典型化过程中对生活形象的提炼,包含着主观与客观两方面的因素,两者的关系是:客观因素是基础,主观因素是主导。郑板桥把画竹的过程分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所谓“眼中之竹”,是指现实生活中竹的客观形象作用于画家的感官而产生的印象;“胸中之竹”是指现实中竹的形象和画家思想感情相结合而形成的意象,不仅不同于生活的原型,也不同于

4、表象,它已经是客观的形象与理性、情感的结合体。而“手中之竹”则是经过画家的笔墨技巧和创造性劳动所表象出来的形象,把头脑中的意象物化为典型的艺术形象,形成具体的作品,也就是创造出艺术美。[Error!Bookmarknotdefined.]郑板桥在题画中的“画竹三段论”,从一个艺术家作画的角度,反映了艺术创作中主客观的复杂关系。二、“画竹三段论”中关于“审美意象”的形成“意象”这个词最早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易传》,而第一次铸成这个词的则是魏晋南北朝的刘勰。它是从古典美学中提取出来的概念。“意象”的本质是“情”和“景”的内在统一,它是在主、客体之间确立起来的

5、一个有意味的建构。对于“审美意象”,“中国古典美学认为,‘情’、‘景’的统一乃是审美意象的基本结构。”[3]也就是说:“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情不虚情,情皆可景,景非虚景,景总含情”。基于此,审美意象才能产生。郑板桥的“胸中之竹”最集中的体现了一个“审美意象”的特质。“审美意象”的出现意味着“情”和“景”进入一种已然的融入和互渗状态。而“情”是主体之情,“景”是客观之景。这样就有了主体和客体的概念,情、景的统一也就是主体和客体的统一。艺术家在创作过程首先始于审美感兴活动。郑板桥画竹之前的情景是“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雾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

6、间。”我们可以想象,清爽宜人的金秋,郑板桥起身巡赏翠竹,旭日朝霞,晨露清气,皆游浮于千竿竹枝之间,自然之笔绘成了一幅绝妙的画卷,深深地吸引并浸润着观者。正是这么美妙的景物才激发起画家无尽的遐想和激情,以至于“胸中勃勃遂有画意”,才有了“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胸中之竹”到“手中之竹”的两次飞跃。而“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都是审美意象的特定阶段。郑板桥用“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个概念,对应了艺术创作的三个阶段——观察、构思、实现。而这三个阶段的划分,也正好体现出审美意象生成的三个阶段。眼中之竹——审美意象的雏形。在这

7、里,“眼中之竹”已经具有了“意象”的意味,只不过并不成熟,因为它是在艺术创作(审美活动)的初始阶段产生的。从而成为审美意象的最初形态,有待于进一步向高层次发展。胸中之竹——审美意象的完整显现。“‘胸中之竹’是艺术家构思过程中所形成的竹的形象。艺术家把思想情感融入物象,把精神情操寄托在物象之中,并按这种需要对“眼中之竹”加以修改、补充,在胸中形成完整的竹形象——艺术意象。”[4]手中之竹——审美意象的物化。由“胸中之竹”到“手中之竹”是艺术创作的第二次飞跃。在这一阶段,创作主体要通过特定的手段把胸中之意发抒出来。对于郑板桥来说,就是“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

8、相”,创作一幅画——胸中意象的承载者,也就是审美意象的物化。总之,郑板桥的“画竹三段论”,虽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