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想象·创造──《天净沙·秋思》教学后记

观察·想象·创造──《天净沙·秋思》教学后记

ID:35269319

大小:13.59 KB

页数:2页

时间:2019-03-22

观察·想象·创造──《天净沙·秋思》教学后记 _第1页
观察·想象·创造──《天净沙·秋思》教学后记 _第2页
资源描述:

《观察·想象·创造──《天净沙·秋思》教学后记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观察·想象·创造──《天净沙·秋思》教学后记元朝散曲大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深得唐人绝句妙境(王国维《人间词话》),被称许为秋思之祖。这篇28字的散曲佳作,选入了新课程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这首散曲用词精炼却很通俗,蕴涵深切却又容易感知,按照古诗词教学读读背背的惯例,我预计教学用时10多分钟,让学生想象一下作者笔下的秋天傍晚苍凉景象,体会流浪人的悲苦之情即可。然而,实际的教学却足足用了一节课,学生还意犹未尽,纷纷要求将活动延伸到课外去继续作完。我真切地感受到创造活动给学生带来的学习愉快和活力。当时的课堂教学情景简述如下:我首先板写了标题和作者,介绍了马致远的情况,然后放了两遍朗读录音磁带,就

2、开始让学生自我朗读课文几分钟,完成背诵和默写。(因为仅有28字嘛。)在此基础上,我布置学生根据散曲的文字符号,闭上眼睛想象作者描绘的画面,进而体会画面中人(断肠人)的心情。完成此思考后,我准备布置《评断肠二字的妙处》的选作作业,就此结束课文教学。意外的事儿出现了:学生在想象文字画面,体会到(流浪人)的愁苦辛酸的同时,纷纷自动去观察文中的插图,以便与自己脑中的构图相比较。(课后三题也有此作业安排。)导火线出来了:有同学举手,说他发现了插图的错误:插图中没有乌鸦,不符合课文内容。对!这个发现好!我由衷地赞赏了学生的发现,并说:谁会画乌鸦,给它补上。被老师赞赏的发现,本身就给学生带来了兴奋,而又让他

3、们创作乌鸦,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使学生热情高涨。当即有10余人举手要上台在黑板上画乌鸦。我随机抽了几个学生上台画,并让其余同学在下面画。画乌鸦,有的画得像,有的不像,但是,课堂却活跃起来了,他们边笑边画边纠正边评论,快活极了!我放纵他们的情绪,我不忍扫他们的兴。何况,想象、画画、评说、愉快,这些难道不是语文课追求的范畴甚至是目标吗?发现的愉快,调起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冲动,他们仔细读课文,读作业,读插图,查资料,找问题,我深解他们要努力发现一点什么来获得老师的赞赏,并在同学中展示自己的能力的愿望。这是非常难得和可贵的。(真的,发现是一种高尚的能力。我常对同学们说。)他们有说插图中的树画得不枯的,

4、有说马应当画得垂头丧气而不是昂首挺胸的,有说根据全曲景象和当时的历史条件,房子也画成茅草房更相配的,有说图中看不出风的迹象的,有说画中人在深秋赤裸上身也不实际的最后,班长兼语文科代表钟艳出人意外地提出:我们重新画插图!对!我们重画。同学们异口同声。我也似乎冲动了,没加什么思索:行!钟艳立即上台画起插图来,同学们在下面也找纸来画,可惜就在此时下课铃响了同学们的目光一齐投向我:万分惋惜;我只觉得学生的创造激情不可浇灭,我果断宣布:回家继续画插图。啊!万岁!教室一片欢呼。《天净沙》一课教学后,我一直觉得该写文章记下这一课的情形,因为它让我们直观到:课堂教学,尤其是语文课堂教学,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具

5、有生成性的,它是在师生对话互动中构建意义和程序。因此,课堂教学应当有随机性,在时间上应当允许存在弹性。那种机械的,下课铃响教学内容刚好完成的表演课,是不符合教学实际的,是不人性的。发现、探究、创造这些活动,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之源。过去由教师讲,学生消极、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无法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热情和动力;反过来,让学生自主、自动地学习,学习世界就变得那么精彩、动人,充满活力。这正是教学活动苦与乐的分水岭。积极的、肯定的评价多么具有魅力。教师小小的认可、认同和赞赏,就可以把学生的探索、创造热情扬得那么高,可我们的教师为什么还往往忘记认同、赞赏学生呢?难道大学中文的语言艺术就是用来像不少教师那样

6、尖酸刻薄地讽刺、挖苦、嘲笑、踏俗、咒骂学生的么?最高最实惠的语言艺术就是赞赏的艺术,我以为。想象产生的审美意识价值更高更牢固,是枯燥的讲授无法比拟的。不知大家发现没有,课堂上学生不断纵深发现插图的欠缺和不足的过程,如没有乌鸦,树不枯,马应当垂头丧气,房是草房更好,应当看见风等等,正是学生审美意识发育、生长、完美的过程。尽管我没讲,但我相信,学生对曲中悲凉情调和衬托手法的把握是相当深刻的。积极观察、探索、发现、创作,这一态度和习惯的习得,将是学生一生的无价之宝,是那些苦口婆心传授的星星点点的知识无法比的。如果要比的话,前者是灵芝、雪莲,后者是白菜、萝卜。教师呀,不要拘泥于星星点点的知识,而要着眼

7、高品位情感、态度、习惯的培育和造就,这才是大语文教育,生活教育,这才是语文教学的阳光地带。──此文发表于《四川教育》十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