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探“法浅探“法”的指代范围的应用

浅探“法浅探“法”的指代范围的应用

ID:35385807

大小:61.4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3-24

浅探“法浅探“法”的指代范围的应用_第1页
浅探“法浅探“法”的指代范围的应用_第2页
浅探“法浅探“法”的指代范围的应用_第3页
浅探“法浅探“法”的指代范围的应用_第4页
浅探“法浅探“法”的指代范围的应用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探“法浅探“法”的指代范围的应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探“法”的指代范围摘要:概念是人们対反映对象的抽象,如果“反映对象”是不同的,则人们抽象出的概念的本质特征也就会截然不同;因此,要科学定义“法”这一概念,首先必须准确界定其所指代的事物范围。然而由于将马克思主义教条化,一些学者混淆种概念与属概念、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将“法律”与“法”相等同,以致我国法学界长期以來都未能科学界定“法”的指代范围。事实上,无论是从现实的语言习惯上看,还是从辩证唯物主义的相关原理上分析,“法”都应是一个包括原始社会习惯法、阶级社会的法律、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共同规则”在内

2、的属概念,而“法律”只能是“法”的表现形式z—,是阶级社会的“法”。“法的概念”和“法的本质属性是什么”的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法学界最“争论不休的问题”,“历史上有多少法学派别,就有多少关于法的概念和本质的不同学说”。[1]2对法学界在此问题上的巨大分歧,我国学界通常将之归因于认识能力、历史条件以及阶级局限性,等等。亳无疑问,这些都是人们形成不同的法的定义的原因,然而一直为我国学者所忽略的是:既然“法”作为概念是人们对所感知的一类爭物的共同木质特征的抽象概括,是在人头脑里所形成的反映对象的木质属性的思

3、维形式,那么,如果“反映对象”是不同的,则人们抽象出的法的本质特征也就当然会截然不同。因此,要科学定义“法”,以实现对法律现实的进一步认识和改造,首先必须根据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科学界定“法”所指代的爭物范围;然后,将不符合该定义特征的事物排除在“法”之外。•、我国对“法”的指代范围的界定及理论缺陷长期以來,我国法学界的主流学者一直把“法”和阶级社会联系在一起,认为“法”就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也将随着国家的消亡而消亡。由此,我国法学界对“法”的概念的衣述和本质的把握也惊人

4、的一•致:一方面,我国法学界有一个公认的关于“法”的最经典的定义——“法(又称法律,就广义而言)是国家按照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意志制定或认可,并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⑵;另一方面,虽然,关于法的阶级性和社会性或共同性问题在我国学者中也一直存在激烈的争议,但一•般都仅限于阶级性是否是法的唯一本质屈性上,阶级性即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是法的本质属性,对此几乎从耒有人表示怀疑。很显然,对于我国学者而言,“法”与“法律”两个词一般來说是通用的,它们的区别仅在于:“法律”一词有时只用于指代最高

5、国家立法机关的制定法,而“法”可指国家法的整体。[3]也就是说,在我国法学界,“法”指代的就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即所谓的“广义的法律”,人们通常所说的阶级产牛以前的原始社会的习惯法和耒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共同行为规则都是被排斥在“法”Z外的。然而,把“法”与“法律”相同,将“法”所指代的事物仅限于“法律”将不可避免地至少存在下列理论缺陷:(1)不符合事物的实际发展规律,违背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观。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观认为,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这是事物质量变化的结果。事物的质是

6、指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事物的量是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数量规定性。当一事物的质量变化突破了保持自身质的量的限度,该事物灭亡,新事物产生,新的质量变化开始,如此反复无穷。这是一切事物的客观运动规律,“法”变化运动当然也不例外。但如将“法”等同于“法律”,把统治阶级意志当作“法”的质的规定性,就根本无法解释“法”的变化运动规律。因为,如按此界定,则原始习惯(法)就是非“法”;而如果原始习惯(法)是非“法”,则在其转化为“法”(实际应为“法律”)时,就必然要发生质变,即原始习惯(法)保持自身的质(

7、共同意志)的彊的限度要被打破。而山于“度”对保持自身质的虽的要求不外乎完全和部分两种情形,因而,原始习惯(法)质变为“法”后,其原质即共同意志也就有两种可能的变化:一是与“法”的质即统治阶级意志共存;二是完全消失。其屮,第二种情形是我国学者普遍认可的情形,而第一种情形,因根本无法给出使“法”之为法的两种意志的较为具体的数量比以证明原始习惯(法)是非“法”,因而不为我国学者所主张。然而,认可“法”在产生后即不再具有“共同意志”这一内在的质,而只衣现统治阶级意志,显然是彻头彻尾的突变论,根木无法科学描述

8、“法”的完整演变过程。同样的问题也存在于“法”的消亡问题上,因为按此逻辑,结论也必然是只表现统治阶级意志的“法”一下子变成了非“法”的完全表现全社会共同意志的共同规则。(2)持这种观点的学者无法论证我国社会主义法与原始社会的习惯(法)是两种不同的事物。通常我国学者将原始习惯(法)与“法”的区别归纳为以下几点:一是两者体现的意志不同;二是两者产生的方式不同;三是两者实施的方式不同;四是两者适用的范围不同;五是两者的1=1的不同。[4]181-182毫无疑问,这些区别本身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