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导学案(第四单元)《小石潭记》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导学案(第四单元)《小石潭记》

ID:35572217

大小:113.00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9-03-29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导学案(第四单元)《小石潭记》_第1页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导学案(第四单元)《小石潭记》_第2页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导学案(第四单元)《小石潭记》_第3页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导学案(第四单元)《小石潭记》_第4页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导学案(第四单元)《小石潭记》_第5页
资源描述: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导学案(第四单元)《小石潭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苏教版语文八上导学案《小石潭记》导学案(含答案)【学习目标】    1、 掌握重点实词和短语;       2、 通过推敲、揣摩、品味文中词语和句子,概括小石潭的特点;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    【学习重难点】   通过推敲、揣摩、细细品味文中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 【轻松预习】一.学生根据工具书、课下注释,自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积累字词。自测:1. 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⑴潭中鱼可百许头              ⑵俶尔远逝              2、 

2、说明句中加横线词的词类现象。⑴皆若空游无所依    空:                      ⑵斗折蛇行   斗:                      蛇:                    ⑶其岸势犬牙差互  犬牙:                       ⑷凄神寒骨  凄:                    寒:                      3、 用原文的语句回答下面的问题。⑴说明小石潭是个人迹罕至的地方的句子是:                                 ⑵“皆若空游无所依”跟上

3、文哪句话相呼应:                              ⑶描写潭中鱼静态的一句是:               。写其动态的一句是:                  苏教版语文八上导学案4、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是作者山水游记的一大特点。想一想,作者在文中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5、 文中写景中融有感情,试说说作者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游览到最后又是怎样的心情?            

4、                                                                   【课堂学习】1.    交流预习内容。质疑交流解决疑难。2.     整体感知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顺序,学生交流回答。发现小石潭------              ------              ------              -----              3.精读文章,品味写法:作者是如何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  提示:(1)先声夺人。如第一段,写小石潭的出现,采用了先声

5、夺人的手法,如“隔篁竹,闻水声”,用“鸡珮环”的比喻形容水声悦耳,用“心乐之”的主观感受启动读者的兴趣,然后写“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就十分令人神往。  (2)抓特点,用比喻。写潭的构造形态,紧紧抓住特点来写,先挑出“全石以为底”,从而照应了“水尤清冽”一语,然后用比喻“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石底卷出水面的形状,给读者的印象非常鲜明突出。  (3)正面描写。写岸上景物,则采用了正面描写的方法,“青”、“翠”写颜色,“蒙络摇缀”写形貌,“参差披拂”写动态,寥寥数语,写得宛如图画。  (4)正面、侧面相呼应。第二段写潭的游鱼,文字不多,却极其

6、精彩。“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既正面写出游鱼的自由自在,又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4.品读课文,指导朗读。       刚才同学们用非常精炼的语言概括了小石潭景物的特点,对文中的重点词句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当年,柳宗元满怀壮志地参加王叔文等人的“永贞革新”运动,不幸失败,被贬到偏远荒凉的湖南永州,那种心境不言而喻。你能体会文章所传达出的作者的情感吗?试着谈一谈。     苏教版语文八上导学案5.背诵全篇【拓展训练】比较阅读(一)阅读甲乙两文,按要求回答文后问题。 〔甲文〕《小石潭记》全文。 〔乙文〕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

7、,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其上,为睥睨梁攦①之形;其旁,堡坞②,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③,益奇而坚,其疏数④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于中州⑤,而列是夷狄,更⑥千年不得一售其伎⑦,是故劳而无用。  (柳宗元《小石城山记》)〔注释〕①梁攦(lì):屋的正梁。②堡坞:土筑的小城堡。③箭:小竹子。④疏数(cù):疏密。⑤中州:中原。⑥更:经历。⑦伎:同“技”,即“技巧”,指小石城山

8、的奇景。1、 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只画一处)。吾 疑 造 物 者 之 有 无 久 矣2、下列句中加横线的“乃”与“良久乃已”中的“乃”意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