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襄阳市高一上学期期末统一调研考试语文---精校解析Word版

湖北省襄阳市高一上学期期末统一调研考试语文---精校解析Word版

ID:35608608

大小:1.06 MB

页数:29页

时间:2019-03-31

湖北省襄阳市高一上学期期末统一调研考试语文---精校解析Word版_第1页
湖北省襄阳市高一上学期期末统一调研考试语文---精校解析Word版_第2页
湖北省襄阳市高一上学期期末统一调研考试语文---精校解析Word版_第3页
湖北省襄阳市高一上学期期末统一调研考试语文---精校解析Word版_第4页
湖北省襄阳市高一上学期期末统一调研考试语文---精校解析Word版_第5页
资源描述:

《湖北省襄阳市高一上学期期末统一调研考试语文---精校解析Word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www.ks5u.com湖北省襄阳市高一上学期期末统一调研考试语文试卷本试卷共8页。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中华民族

2、在悠远文明历程中逐渐凝练出的天地人和谐统一的大生态观、大生命观,参天地赞化育(参悟天地万物规律,帮助天地化育万物)的生生意识和“民胞物与”(民为同胞,物为同类,泛指爱人和一切物类)的生命关怀,是中华民族生态文化历史积淀中最为广泛而又精微的部分。其一,自先秦而下,古贤始终将天地人视为不可分割的整体,构建了“三才”思想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天地人和万物按照一定的时空秩序不断因应、互动和演化,关系错综复杂又具内在统一性。古贤基于农业社会实践解说天地人的不同作用和相互关系:天行有常,地养有宜,万物各有其性;人的职责是顺天时、量地力、尽物性,“赞天地之化育”,辅佐天地成就“生生”大德。其中,既强调尊

3、崇自然、顺应自然,又肯定人类参与天地化育的合理作为。-29-其二,参赞天地化育的生生意识蕴含着最深层的生命思考和生态伦理。所谓“生态”,可以解释为生命与生命、生命与各种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状态。中华民族自古崇尚好生之德,《易经》称“天地之大德曰生”。在先民的思想意识中,大千世界万物有情(有灵),不但人类、动物、植物有生命,山岳、河流、渊池、洞穴、土地等也都有生命,认识自然、对待环境皆以生命为本,崇尚和谐包容。《中庸》云:“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这既是一种思想境界,也是一种德性追求。这种生命关怀既不局限于自我,亦不独施于人类,而是“恩泽广及草木昆虫”。其三,中华民族一直认为天地

4、生养万物,故称“天父”“地母”;土地是生命的根本,故《管子》云:“地者,万物之本原,诸生之根莞也。”土地本身也是有生命的,需要不断滋养。所以,先民极重“养地”“养田”,世世代代不敢懈怠,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自然根基因此得到维护。令人赞叹的是,这一伟大成就乃是通过废物循环利用获得的。最晚在商朝,中国农民就开始积肥施肥。那时的人们已经知道人畜粪便及其他生产生活废物皆有“余气”,随意弃置则污秽不堪、恶臭难闻,用作肥料却能“变废为宝”“化恶为美”,得废物“余气相培”“地力可使长新壮”,配合多种经营,且能“相资以利用”“相继以生成”。这些历史积淀,既包括先哲关于天人关系的哲理思辨,也包括百姓的生态观

5、念和自然知识;既包括农耕民族保护农业环境的经验技术,也包括游牧、渔猎民族爱护自然资源的习俗传统;既包括国家关于山林川泽管理、自然灾害防御、水土环境整治的法令制度和政策措施,也包括基层社会有关田土、山林、溪泉、渠堰利用与保护的族规、祖训、乡约等。它们承载着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丰富历史信息,充溢着好山乐水、热爱乡土田园的自然情感、生命情趣和家国情怀。(摘自《人民日报》,有删改。作者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三才”思想体系是天地人和谐统一的大生态观,在此体系中天地人与万物具有内在统一性。B.参赞天地化育的生生意识,既强调尊崇自然、顺应自然,又

6、肯定人参与天地化育的合理作为。C.“人的职责是顺天时、量地力、尽物性”,强调人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挖掘万物的潜力。D.“天地之大德曰生”体现了先民万物有灵、万物皆有生命,对待自然应以生命为本的德性追求。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围绕生态文化先概述,再分条梳理,最后总结,条理清晰。B.-29-文章主体的“三才”体系、“生生意识”的生态伦理、爱养土地三部分相互独立、互不干涉。C.文章举出先民“养地”“养田”的例子,证明了先民土地是生命的根本、土地也有生命的认知。D.文章末段总结全文,从多个角度阐释了生态意识、生命情怀弥散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多

7、个方面。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现象不能体现中华文明的生态观—项是A.某楼盘依山傍水,开盘广告语“聚山水之灵气,撷天地之菁华,享人文之盛事,谱盛世之华章”。B.拙政园浮翠阁山上林木茂密,绿草如茵,建筑好像浮动于一片翠绿浓荫之上,因名“浮翠阁”。C.古人以二十四节气作为时间准绳,指导农业生产,节气也是生活中人们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D.某水利工程,既注重工程的经济效益和防洪功能,也考虑到水库的灌溉主力能,追求综合效益。【答案】1.C2.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