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论文 初中数学教师如何实施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 初中数学教师如何实施

ID:35673618

大小:26.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4-10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 初中数学教师如何实施_第1页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 初中数学教师如何实施_第2页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 初中数学教师如何实施_第3页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 初中数学教师如何实施_第4页
资源描述: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 初中数学教师如何实施》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初中数学教师如何实施“教师即课程”理念----创造性使用浙教版新教材【摘 要】本文针对三年来使用浙教版新教材的情况,指出了在使用过程中的困惑和创造性使用教材后的体会,在使用教材过程中如何始终渗透“教师即课程”这一新理念,增强课程意识,通过一些具体实践过的案例阐述创造性使用新教材的策略和原则,使得“教师即课程”理念的践行成为可能。【关键词】课程意识  调整重组   实施原则一.“教师即课程”理念的概念界定“教师即课程”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由美国学者提出的,其核心理念是指“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时刻用自己独有的眼光去理解和体验课程,时刻将自己独特的人生履历

2、和人生体验渗透在课程实施过程之中,并创造出鲜活的经验是课程一部分。也就是说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而且教师本身就是课程的内在要素之一”。如数学教师在理解和领悟课程的同时,在备课与教学过程中生成适合自己的课程理念,用课程教学知识与实践结合,进而内化为适合自己及其学生的数学课程,转化为他们在教学中的行动指南。例如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有培养目标之一:培养学生符号感。我们的数学教师就应理解和领悟培养学生符号感涵盖了哪些内容。这个目标对自己提出了哪些需求,自己在教育实践中应做到了哪些,在培养学生这些能力、发展学生的这些意识与判断方面将如何继续努力,具体

3、的方案与步骤是什么等等。二.“教师即课程”理念缺失的原因分析1、教师只关注于新知识点的教学,而对学生已有知识与能力起点了解不够。合理地把握教学起点能明显地促进课堂优化,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内容,教师一定在课前和课堂引入时对学生作及时的了解,很多学生的发展已超越了教材,超越了教师,但教师课前不了解学生的实际状况,不能将学生间的差异利用起来,在课上仍按原有的课时进度,按教材中知识点的顺序进行教学,结果造成教学内容的深度和进度不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从而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欲望。2、教师只关注于课本单一知识点的教学,而忽视了知识内容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4、。在教学中,教师按照教材编排的内容,一个知识点,一个例题孤立地进行教学,然后让学生反复练习,结果造成教学知识间互相封闭,内在联系被割裂开来,学生获得的数学知识大都是一些“散装”的内容,没有形成具有普遍联系和广泛迁移力的数学知识结构。这不仅使学生无法灵活的实现知识的迁移,缺乏对数学知识的整合,还影响了学生思维能力,数学学习能力的发展。3、教师只关注对知识点的教学,而忽视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发展和再创造的过程。数学学习的本质是学生的再创造。但教材是人为处理过的教材,由于篇幅的原因往往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较少,经常可见很多教师按部就班、照本宣科用成人

5、的逻辑,将整理好的知识硬塞给学生,学生无法经历自身的再创造活动,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无法纳入其认知结构,也无法进行有效灵活的运用,不但窒息了学生的创造性,而且会使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逐渐减弱。4、教师只关注于知识点教学和如何应对考试,而忽视了学生良好数学素养的形成。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努力让学生掌握书本的知识,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而忽视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过程对于数学学习的重要意义。教师不善于挖掘教材中所包含的数学思想方法,更不善于组织学生参与数学知识的应用,从而导致学生缺乏数学意识及良好的思维品质。由于教师缺乏“教师即课程”这一新理念,在教学时过分

6、依赖于教材,缺乏整合教材、驾驭教材的能力,从而导致教无新意,因此我们在每次研讨活动中总强调这一理念,逐步让教师渗透这一理念,通过近二年的实践也感悟到了一些实施“教师即课程”理念的策略方法。三.实施“教师即课程”理念的策略方法1.敢于对新教材的内容设计与编排顺序提出自己的困惑与质疑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已经使用了两套教材,先是华师大版的新教材,教师感觉新颖但要补充的材料较多,而这套浙教版的教材增加了数学味和系统性,但使用三年来也存在许多困惑,把这些困惑整理后现列举了以下几点:(1)有些章节内容安排过早.如七年级(上)第3章《实数》安排比较早.学生刚从自然数

7、,引入负数,数的范围扩充到了有理数,然后又引入无理数,把数的范围扩充到实数,虽然数的扩充比较系统,但学生学生一下子难以接受这么多数的知识。 (2)在知识难度上同一年级差距比较大.如七年级(下)第1章《三角形的初步知识》,本章对全等三角形的后半部分要求过高,学生究竟要达到知识掌握的程度不明确。全等三角形的条件(2)、(3)节中间穿插了线段的中垂线性质与角平分线性质,内容过多,七年级学生对这两个性质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很难。而七年级下第3章《事件的可能性》中内容过于简单,有些知识小学已经学过,虽然教材注重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过程但由于新内容不多学生兴趣不

8、浓,我曾经和小学一起搞过一次中小学衔接的研讨会,让中学教师和小学教师都上《认识事件的可能性》,结果小学的那个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